《醉後》

时间: 2025-04-27 19:14:50

醉里分明别是天,最宜沉溺过流年。

平时政要全稽古,盛世朝廷不乏贤。

但得有生皆自遂,不妨吾属亦陶然。

沉湘死屈如何者,却把醒名欲自专。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醉里分明别是天,
最宜沉溺过流年。
平时政要全稽古,
盛世朝廷不乏贤。
但得有生皆自遂,
不妨吾属亦陶然。
沉湘死屈如何者,
却把醒名欲自专。

白话文翻译

在醉酒中我分明觉得这是另一个天地,
最适合沉迷于这流逝的光阴。
平时的政要都在考究古籍,
盛世的朝廷中也不乏贤能之士。
只要能活着,皆可随心所欲,
何妨让我们也陶醉其中。
沉湘的死,屈原又有什么关系呢,
却想要在醒来之后独占名声。

注释

字词注释

  • 分明:清楚地,明显地。
  • 沉溺:沉迷,沉浸于某种状态。
  • 流年:流逝的岁月。
  • 稽古:考证古籍。
  • :贤能,有才德的人。
  • 自遂:自行实现,随心所欲。
  • 陶然:陶醉,沉醉。
  • 沉湘:指屈原自沉于湘江。
  • :屈原,古代著名诗人。
  • 自专:自私地追求自己的名声。

典故解析

  • 屈原: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以《离骚》而著称,他因忠于国家而被流放,最终选择自沉于湘江,以示对国家的忠诚和对腐败的抗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令,字子文,号梅溪,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著称。王令的诗多描写自然景色,反映个人情感,常表现出对现实的思考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创作背景
《醉后》创作于王令对人生和世事的思考之中,表达了他对沉醉生活的向往以及对现实政治的无奈。在盛世背景下,他通过对醉酒的体验,反思人生的意义。

诗歌鉴赏

《醉后》是王令的一首颇具哲理的诗,诗中通过醉酒这一意象,传达了诗人对生命的思考与感慨。开篇“醉里分明别是天”,描绘了醉酒后的迷离与恍惚,仿佛置身于另一个世界,表明了醉酒带来的超脱感。接着“最宜沉溺过流年”,表达了诗人对流逝岁月的无奈与认同,沉醉于此种状态中,似乎是一种逃避现实的方式。

在诗的后半部分,王令提到“平时政要全稽古,盛世朝廷不乏贤”,通过对当时政治的观察,反映出他对政坛的无奈与冷静。诗人认为,虽然有贤能之士,然而真正的自我实现与自由仍需依靠个人的选择与追求。他以“沉湘死屈”来引出屈原的悲壮,暗示即使在苦闷中也有追求名声的欲望,最终归结为对个人命运的思考。

整首诗在表现出对人生的沉醉与思索之间,反映出一种洒脱的态度,似乎在告诉读者,要学会在纷繁复杂的现实中找到自我,享受生活的每一刻。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醉里分明别是天:醉酒后的状态让人感到与现实世界的隔绝,仿佛进入了一个不同的天地。
  • 最宜沉溺过流年:在这样的状态下,沉迷于岁月的流逝,似乎是一种理想的选择。
  • 平时政要全稽古:时常关注古代政治的贤能之士,反映出对历史的关注与思考。
  • 盛世朝廷不乏贤:在繁荣的朝廷中,贤能之士并不少见,暗示了当时社会的繁荣。
  • 但得有生皆自遂:只要活着,就应当追求自己的志愿,强调个体自由。
  • 不妨吾属亦陶然:与其拘泥于现实,不如也享受这种陶醉的状态。
  • 沉湘死屈如何者:提到屈原的自沉,表现出对他悲剧的感慨。
  • 却把醒名欲自专:醒来后仍想独占名声,反映出人性中对名利的追求。

修辞手法

  • 比喻:诗中的“醉里”作为一个比喻,表现出对现实的逃避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对仗:诗句中多处使用对仗结构,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对人生的思考与对自由的追求,表达了在复杂现实中,个体仍应追求自我实现的理想。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着逃避现实与寻找内心的宁静。
  • 流年:象征时间的流逝与人生的短暂。
  • 沉湘:象征忠贞与悲壮,代表着对理想与信仰不屈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醉后》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王令
    • C. 杜甫
  2. 诗中提到的“沉湘”指的是哪个历史人物?

    • A. 司马迁
    • B. 屈原
    • C. 陶渊明
  3. 诗中“醉里分明别是天”的意思是什么?

    • A. 醉酒使人忘却烦恼
    • B. 醉酒使人进入另一种状态
    • C. 醉酒让人看清一切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同样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
  • 李白的《将进酒》,表现了对饮酒与人生的豪情。

诗词对比
与王令的《醉后》相比,李白的《将进酒》更强调豪放与纵情,而王令则是对个人命运的思索与沉醉,展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与人生观。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古诗十九首》
  • 王令《诗集》相关研究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