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答耿奎》

时间: 2025-01-11 23:45:18

浮生飘泊委蓬蒿,汫澼无封敢叹劳。

心学古人方有媿,身从衰俗忽为高。

苟惭枉道干箪食,肯谓非时爱一毛。

末学从兹益知守,善人不鄙与华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答耿奎
作者:王令

浮生飘泊委蓬蒿,
汫澼无封敢叹劳。
心学古人方有媿,
身从衰俗忽为高。
苟惭枉道干箪食,
肯谓非时爱一毛。
末学从兹益知守,
善人不鄙与华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对人生漂泊的感慨。他感到自己的生活就像蓬蒿一样无所依靠,面对生活的辛劳,他深感无奈。虽然他学习古人的道理,但内心却感到羞愧,因为身处世俗之中,难免被其影响。他认为如果只因羞愧而不敢享用简单的生活,是否也应当认为自己所珍惜的不过是一毛钱的价值。最终,他明白应当守住自己的本心,真正善良的人不会鄙视他与华丽的事物。

注释:

  • 浮生:指人生的漂泊与无常。
  • 蓬蒿:比喻生活的困顿与不安。
  • 汫澼:水边的地方,意指生活的局限。
  • 心学古人:指向古代圣贤学习道理。
  • 干箪食:形象化地描绘生活的简单与贫乏。
  • 华褒:华丽的赞美,指外在的浮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令,宋代诗人,生活在一个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他的诗作多反映个人情感与社会现实,强调内心的修养与道德。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王令对人生的思考之际,反映了他对世俗的无奈与对高尚品德的追求。正值社会风气浮躁,诗人通过自我反省,表达对当时文化现状的不满。

诗歌鉴赏:

《答耿奎》通过简练的语言,展现诗人对生活状态的深刻思考。开篇的“浮生飘泊”道出了人生的无常与漂泊,读者可以感受到他内心的孤独和无奈。这种漂泊不仅是物理上的,也是精神上的,仿佛在质疑生活的意义。接着,诗人提到“心学古人”,显示出他对传统文化的尊重与追求,同时也流露出一种自我怀疑,认为在世俗的影响下,自己的追求显得微不足道。

“苟惭枉道干箪食”,这句诗令人深思,诗人反思自己在追求高尚品德的过程中,是否在某种程度上放弃了对生活的真实享受。这种自我检视让人感受到一种深刻的内省。

最后,诗人提到“善人不鄙与华褒”,强调内心的善良才是最重要的,外在的华丽并不值得追求。整体来看,王令通过这首诗传达出一种对人生的哲学思考,表现了对内心真实与外在浮华的反思,值得读者深思和体会。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浮生飘泊委蓬蒿:人生如浮云,漂泊无定,生活困顿如蓬蒿。
  2. 汫澼无封敢叹劳:水边没有庇护,面对辛劳无奈叹息。
  3. 心学古人方有媿:心中向古人学习,却因世俗环境感到羞愧。
  4. 身从衰俗忽为高:身处衰败的风俗中,忽然有了高尚的追求。
  5. 苟惭枉道干箪食:如果因为羞愧而不敢享用简单的生活。
  6. 肯谓非时爱一毛:是否也能称得上是因为时机不对而贪恋微薄之物。
  7. 末学从兹益知守:学习到此,更加懂得守持内心。
  8. 善人不鄙与华褒:真正善良的人不会贬低内心的真实与外在的华丽。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对高尚与世俗的对比,强调内心的真正价值。
  • 比喻:使用“蓬蒿”比喻漂泊无依的生活状态,让人印象深刻。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出一种对人生的深刻反思,强调内心的真实与善良的重要性,反对外在的华丽与浮躁。诗人在探讨自我与社会的关系中,逐渐领悟到内心的平和与真实才是真正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浮生:象征人生的无常与漂泊。
  • 蓬蒿:象征生活的艰辛与困顿。
  • 心学古人:象征对传统文化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蓬蒿”象征什么? A. 生活的富裕
    B. 生活的困顿

  2. 王令在诗中对古人的学习感到怎样的情感? A. 自豪
    B. 羞愧

  3. 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 A. 对外在华丽的追求
    B. 内心真实的价值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同样表达个人情感与思考。
  • 《登高》(杜甫):反映人生的无常与社会的动荡。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答耿奎》都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慨,但前者更偏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后者则深入探讨对内心与社会的反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王令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