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李尚书二首
作者: 刘克庄
韩范止如此,公乎事又艰。
不陪冶城庙,合殉定军山。
玺出千官贺,弓藏一老闲。
雕戈提十万,犹记凯歌还。
白话文翻译
这一切都已如韩范般终止,公事又何其艰难。
我不再陪伴冶城的庙宇,愿与您同殉定军山。
朝廷的印玺发出千官的贺词,
而我却在一位老者的悠闲中藏起弓箭。
手握雕戈十万,仍然记得那凯旋的歌声。
注释
- 韩范:指汉代的韩范,因其辞官而被后世传颂。
- 冶城庙:冶城是古代的一个地方,庙宇象征着对神灵的信仰和祭奠。
- 定军山:历史上著名的战斗地点,诗中指向殉情的决心。
- 玺:指皇帝的印章,象征权力。
- 雕戈:雕刻精美的戈,古代兵器,象征着武力和荣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1269),字子扬,号雪窗,南宋时期的诗人、词人。他的诗风豪放,词作清丽,尤其擅长表现历史和英雄气概。刘克庄的作品常常融入对历史人物的追思和对人生苦短的感慨。
创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李尚书(李光地)的去世之际,表达了对李尚书的哀悼和对世事的深思。李尚书是南宋时期的重要官员,以其清廉和才能受到尊重,刘克庄通过这首诗寄托对他的敬意与思念。
诗歌鉴赏
《挽李尚书二首》是一首充满历史感和情感共鸣的悼亡诗。全诗通过对李尚书的追忆,勾勒出了一幅悲壮的历史画卷。开头两句“韩范止如此,公乎事又艰”,直接点明了诗人对李尚书的惋惜之情,同时也暗含了对当下政治环境的无奈与失望。诗人在这里将李尚书比作历史上的韩范,既是一种敬仰,也是对他辞官归隐的深刻理解。
后面的“玺出千官贺,弓藏一老闲”则体现了官场的复杂和无奈,虽有众多官员来贺,但诗人却感到一种孤独与无所依靠。这里的“弓藏”象征着隐退和遗世独立的情怀,而“雕戈提十万,犹记凯歌还”则是对昔日辉煌的追忆,虽手握武器,内心却满是对过去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茫然。
整首诗在对李尚书的追思中,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权力和历史的深刻思考,展现了其优雅的文学风格与深邃的思想内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韩范止如此,公乎事又艰:韩范辞官,诗人以此表明李尚书的去世让人遗憾,同时暗示他作为官员所面临的困境。
- 不陪冶城庙,合殉定军山:表达了诗人对李尚书的忠诚与心意,愿意与之同殉。
- 玺出千官贺,弓藏一老闲:虽然朝廷中有许多官员来庆贺,但诗人却感到孤独与无所依。
- 雕戈提十万,犹记凯歌还:回忆往昔的辉煌战斗,表现出对历史的怀念。
修辞手法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历史人物和事件的比喻,深化了情感的表达。
- 象征:使用“玺”、“弓”、“雕戈”等意象,象征权力、隐退和战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李尚书的深切怀念,同时也反映了诗人对官场的失望和对历史的思考,揭示了人们在变幻莫测的社会中对理想和忠诚的追求。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韩范:象征清白与隐退。
- 冶城庙:代表对历史与信仰的追溯。
- 玺:象征权力与荣誉。
- 雕戈:象征武力和辉煌的历史。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韩范在诗中象征什么? A. 权力
B. 清白与隐退
C. 战斗
D. 忍耐 -
“不陪冶城庙”中的“冶城”指的是什么? A. 一个地方
B. 一位神明
C. 一种情感
D. 一种物品 -
诗人对李尚书的态度是? A. 失望
B. 怀念与敬仰
C. 恨铁不成钢
D. 无所畏惧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 《离骚》 屈原
诗词对比
- 《离骚》:同样表达了对理想和忠诚的追求,但更加侧重个人的内心挣扎。
- 《登高》 王之涣:通过对自然的描写,表达对人生的感慨,与《挽李尚书》的历史情怀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刘克庄研究著作
- 《宋诗三百首》
- 相关的古典文学评论书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