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马寺晚泊
作者: 秦观 〔宋代〕
濛濛晚雨暗回塘,
远树依微不辨行。
人物渐稀疏磬断,
绿蒲丛底宿鸳鸯。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傍晚时分,在白马寺附近的塘边,细雨迷蒙,视线模糊,远处的树木依稀可见,难以辨认行人的身影。随着人群的渐渐稀疏,寺庙的钟声也显得遥远而断续。在绿蒲丛中,一对鸳鸯安静地栖息着,形成一幅宁静而优雅的画面。
注释
- 濛濛:形容细雨朦胧。
- 回塘:指的是回环的池塘,暗示着景色的柔和。
- 依微:微弱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远处树木的轮廓。
- 不辨:无法辨认。
- 人物:指行人。
- 渐稀疏:人逐渐变得稀少。
- 磬断:磬声断断续续,表示寺庙的钟声。
- 绿蒲:水边的绿蒲草。
- 宿鸳鸯:指鸳鸯在此栖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秦观(1049—1100),字少游,号淮海,北宋词人,精于词作和诗作。他的词风婉约,常表达细腻的情感,作品兼具清丽与深沉,常以自然景物抒发个人情怀。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作者游历至白马寺时,晚雨如丝,景色幽静。白马寺是历史悠久的寺庙,常吸引文人雅士前来吟咏。诗人通过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内心的宁静与淡泊。
诗歌鉴赏
《白马寺晚泊》是一首典型的山水诗,体现了秦观细腻的观察力和深厚的诗人情怀。全诗通过细雨、远树、稀疏的人群以及安静的鸳鸯,构建了一个宁静的晚景图。开篇的“濛濛晚雨”不仅描绘了气候条件,亦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使人感受到诗人所处环境的清新与静谧。接下来的“远树依微不辨行”,则通过对远方景色的描写,传达出一种孤寂感。
“人物渐稀疏磬断”一句,突显了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随着人群的稀少,寺庙的磬声也变得断断续续,仿佛在诉说时间的无情和历史的沧桑。最后一句“绿蒲丛底宿鸳鸯”,则是诗歌的情感升华,鸳鸯的栖息象征着宁静与和谐,暗示着诗人内心的向往与追求。
整首诗在意象的选择上,既有自然景色的描绘,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思考,展现了秦观对生活的独特感悟与情感表达。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濛濛晚雨暗回塘:描写傍晚细雨模糊了塘边的景象,暗示着一种朦胧的美感。
- 远树依微不辨行:远处的树木轮廓模糊,行人难以分辨,营造出一种孤独和寂静的氛围。
- 人物渐稀疏磬断:随着人群的减少,寺庙的钟声变得愈加遥远,暗示了时间的流动。
- 绿蒲丛底宿鸳鸯:在绿蒲草丛中,鸳鸯静静栖息,象征着宁静与和谐。
修辞手法
- 比喻:用“磬断”形象地表达了寺庙钟声的断续,增加了景象的层次感。
- 拟人:通过“宿鸳鸯”赋予鸳鸯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 对仗:诗句之间的对称与音韵的和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诗歌表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细腻观察及内心的宁静追求,反映了他在繁杂世俗中对清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晚雨:象征着柔和与朦胧,传递出一种清凉的情感。
- 远树:代表着距离与孤独,暗示着人与自然的关系。
- 鸳鸯:象征爱情与和谐,是对宁静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白马寺晚泊的作者是?
- A. 李白
- B. 秦观
- C. 杜甫
- D. 白居易
-
“濛濛晚雨”中“濛濛”指的是什么?
- A. 晴天
- B. 大雪
- C. 细雨
- D. 风沙
-
诗中提到的“宿鸳鸯”象征着什么?
- A. 寂寞
- B. 和谐
- C. 战斗
- D. 逃避
答案
- B. 秦观
- C. 细雨
- B. 和谐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描绘夜晚静谧的思乡情感。
- 《山居秋暝》(王维):展现自然景色与人情的和谐。
诗词对比
白马寺晚泊与《山居秋暝》都描绘了自然景致,前者更注重细雨与宁静的情感,后者则强调山水间的安宁与空灵。两者都表现出诗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生活的思考。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辞典》
- 《秦观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