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

时间: 2025-01-22 08:08:19

牧羊金华山,早通玉帝籍。

至今风低草,戢戢见白石。

金华风烟下,亦有君履迹。

何为红尘里,颌须欲雪白。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牧羊金华山,早通玉帝籍。
至今风低草,戢戢见白石。
金华风烟下,亦有君履迹。
何为红尘里,颌须欲雪白。

白话文翻译

在金华山上放牧的羊群,早已被上天的玉帝所记载。
直到今天,微风吹拂,草木低垂,能够清晰地看到白色的石头。
在金华的风烟之下,也有过你的足迹。
你为何要在这红尘中,留着一头欲似白雪般的胡须呢?

注释

  • 金华山:指金华山,位于浙江省,是著名的风景名胜区。
  • 玉帝:道教中的最高神祇,掌管天界。
  • 戢戢:形容草木低垂的样子,声音微弱的样子。
  • 君履迹:指“君”的足迹,暗示曾经有高人到此。
  • 颌须:指下巴的胡须,形容白色胡须。

典故解析

该诗中提到的“玉帝”是道教中最高的神灵,代表着权威和尊崇;而“金华山”则是道教文化的重要象征,与修道、隐居的理想相关。“红尘”代表世俗的纷扰,诗人以此对比隐士的清高生活和世俗的喧嚣。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晚号涪翁,宋代著名的书法家、诗人。他是“江西诗派”的领军人物之一,作品风格清新脱俗,富有哲理,常常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黄庭坚隐居生活时期,反映了他对隐士生活的向往与思考,表现了对世俗的超脱与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戏答俞清老道人寒夜三首》以清新而又富有哲理的语言,描绘了隐士的生活与内心境界。首诗通过金华山这一意象,传达了隐士的清幽与高远。开头两句展示了牧羊的宁静,象征着一种纯粹而简单的生活状态。第三句提到“君履迹”,暗示有高人曾在此留下足迹,增强了金华山的神秘感与吸引力。最后一句则以对比的方式,反映出世俗的喧杂与隐士的清高,表达了对红尘的超然态度。

整体来看,诗歌在描绘自然美景的同时,融入了哲理与思考,展现了黄庭坚独特的审美情趣与内心的追求,具有深远的意境和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牧羊金华山:描绘了在金华山上放牧的宁静场景,暗示一种自然、纯真的生活方式。
  2. 早通玉帝籍:说明天界的神明早已注意到这片土地,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
  3. 至今风低草:描绘了微风吹拂下,草木低垂的情景,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4. 戢戢见白石:强调了白石的清晰可见,指出自然景物的细腻与美丽。
  5. 金华风烟下:引入风烟意象,暗示山水的渺远和模糊,增强了诗的深度。
  6. 亦有君履迹:提到高人的足迹,提升了场景的文化厚度。
  7. 何为红尘里:质疑隐士为何还在世俗中徘徊,反映出对生活的思考。
  8. 颌须欲雪白:形象地描绘出隐士的形象,暗示其高洁与超然。

修辞手法

  • 比喻:如“颌须欲雪白”,比喻隐士的高洁与脱俗。
  • 对仗:诗句结构整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金华山、白石等意象,营造出清新自然的环境,象征心灵的宁静。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对金华山的描绘,表达了对隐士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超脱,展现了清高的隐士情怀和哲理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华山:象征高洁与隐逸,代表了理想的生活状态。
  • 白石:象征纯净、真实的存在。
  • 红尘:象征世俗的烦扰与琐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牧羊金华山”中的“金华山”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浙江
    • B. 江西
    • C. 福建
  2. 诗中提到的“玉帝”是指哪一类神明?

    • A. 道教神明
    • B. 佛教神明
    • C. 民间信仰的神明
  3. “何为红尘里”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思考?

    • A. 对自然的热爱
    • B. 对世俗生活的质疑
    • C. 对历史的回忆

答案: 1.A 2.A 3.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黄庭坚与李白的作品都有对自然的赞美,但黄庭坚更注重内心的哲理思考,而李白则更加热情奔放。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共同展现了中国古代诗歌的丰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