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述降圣观》
时间: 2025-02-04 16:09:3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述降圣观
作者: 储光羲 〔唐代〕
一山尽天苑,一峰开道宫。
道花飞羽卫,天鸟游云空。
玉殿俯玄水,春旗摇素风。
夹门小松柏,覆井新梧桐。
自昔大仙下,乃知元化功。
神皇作桂馆,此意与天通。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座高山上的道教圣观,山的顶端是天宫,山峰上开辟了道教的宫殿。道上的花朵像飞舞的羽毛一样,天上的鸟儿在云空中自由翱翔。华丽的宫殿俯瞰着黑色的河流,春天的旗帜在微风中摇曳。小松柏夹在门口,上面覆盖着新长出的梧桐树。自从古代的大仙降临此地,我才知道元气的变化和道理。神明皇帝建立了桂花馆,这种意图与天界相通。
注释
字词注释
- 天苑:指天上的园林,象征仙境。
- 道宫:道教的宫殿,表示修道之地。
- 道花:寓意道教的花卉,象征美好和纯洁。
- 玉殿:用玉石建成的殿宇,象征尊贵和神圣。
- 玄水:黑色的水,可能指的是河流或湖泊。
- 元化功:元气的变化和道理,指道教的哲理。
典故解析
- 大仙:指道教中的高人,象征着高深的道理和修行的成就。
- 神皇:指道教或神话中的帝王,象征着统治和权威。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储光羲(约703年-770年),字景纯,号紫阳,唐代著名的道士及诗人,擅长于道教诗歌。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自然和道教思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
《述降圣观》创作于道教盛行的唐代,反映了诗人对道教信仰的崇敬以及对自然美的热爱,旨在表达修道的理想和对超脱于世俗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述降圣观》是一首抒发道教思想和自然美的诗。诗中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幅道教圣观的景象,传达出一种超凡脱俗的境界。诗的开头“一山尽天苑,一峰开道宫”,便勾勒出了一座高耸入云的山峰,给人以深远的空间感。这种空间的描绘不仅仅是对外在环境的描述,更是对心灵境界的象征。
接下来的意象如“道花飞羽卫,天鸟游云空”,展现了道教世界的和谐美好,花朵和鸟儿的形象生动地表现出自然的灵动与自由。在这种意境中,自然与道教的哲理融为一体,传递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
诗的后半部分,作者通过“玉殿俯玄水,春旗摇素风”等描写,进一步强化了道教的神圣感。诗人以细腻的笔触描绘出每一个细节,使得整首诗充满了生动的气息和神秘的氛围。最后两句提到“大仙”和“神皇”,则强调了道教的权威和对理想境界的追求,深化了整首诗的主题。
整首诗不仅在形式上对仗工整,意象丰富,且在内容上蕴含深邃的哲理,展现了作者对道教信仰的坚定与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山尽天苑:描绘高山壮丽,象征着天界的圣洁。
- 一峰开道宫:山峰上有道教的宫殿,暗示着修道的地方。
- 道花飞羽卫:道教的花朵如羽毛般轻盈,象征着灵动。
- 天鸟游云空:天上的鸟儿在云中飞翔,表现自由自在的状态。
- 玉殿俯玄水:华丽的殿宇俯视着黑色的水流,象征着尊贵与深邃。
- 春旗摇素风:春天的旗帜在清风中摇曳,展现生机与活力。
- 夹门小松柏:小松柏夹在门口,象征着坚韧与长青。
- 覆井新梧桐:新长出的梧桐树覆盖在井上,表现出生机与希望。
- 自昔大仙下:自古以来的大仙降临,指引人们认识道理。
- 乃知元化功:才明白元气的变化与道理,强调了哲理的深邃。
- 神皇作桂馆:神明建立的桂花馆,象征着理想的境界。
- 此意与天通:这种意图与天的意志相合,表现出道教的和谐。
修辞手法
本诗使用了对仗、比喻等修辞手法,增强了诗的韵律感和表现力。如“道花飞羽卫”与“天鸟游云空”形成鲜明对比,展现出道教世界的灵动与自由;“玉殿俯玄水”与“春旗摇素风”则通过对称的结构,表现出自然的和谐美好。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围绕道教的理想境界展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道教信仰的崇高,以及对超脱尘世的追求。通过细腻的描绘,诗人传达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精神世界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象征着高远与崇高的理想。
- 花:代表美好与纯洁,体现道教的和谐美。
- 鸟:象征自由与灵动,表现道教的超脱。
- 殿:代表神圣与尊贵,反映道教的威严。
- 水:象征深邃与哲理,暗示道教的智慧。
文化内涵
这些意象不仅在字面上描绘了一幅美丽的自然画面,更深层次地反映了道教文化中追求和谐与自然的理念,展现了道教对生命本质的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大仙”指的是哪类人物?
- A. 道教的高人
- B. 普通人
- C. 历史人物
-
诗中“玉殿”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神圣与尊贵
- C. 破败
-
“天鸟游云空”表达了什么意象?
- A. 自由
- B. 逃避
- C. 封闭
答案:
- A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庐山谣》
- 王维《山居秋暝》
- 孟浩然《春晓》
诗词对比
储光羲《述降圣观》 vs. 王维《山居秋暝》
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述降圣观》更侧重于道教的哲理与理想,而《山居秋暝》则表现了隐居生活的宁静与淡泊。两者在意象上均使用自然景物,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前者崇尚超脱,后者则追求内心的宁静。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道教文化与诗歌》
- 《古代诗词鉴赏》
以上内容为《述降圣观》的详细解析和学习资料,希望能帮助你更好地理解和欣赏这首古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