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宗皇帝挽词二首 其二》

时间: 2025-01-25 23:22:28

继文犹旦暮,归启已讴吟。

画手传英气,书筠见德音。

铸铜馀故鼎,啄草付春禽。

试望桥山路,萧萧翠柏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英宗皇帝挽词二首 其二 曾巩 〔宋代〕

继文犹旦暮,归启已讴吟。 画手传英气,书筠见德音。 铸铜馀故鼎,啄草付春禽。 试望桥山路,萧萧翠柏深。

白话文翻译

继承文治如同旦暮般迅速,归来的启示已经传唱。 画家的笔触传达了英勇之气,书写的竹简展现了德音。 铸铜之后留下了古老的鼎,啄食草地的春禽寄托了希望。 试着望向桥山之路,萧萧的翠柏深深地矗立。

注释

  • 继文犹旦暮:比喻继承文治迅速,如同旦暮之间。
  • 归启已讴吟:归来的启示已经通过歌谣传唱。
  • 画手传英气:画家的笔触传达了英勇之气。
  • 书筠见德音:书写的竹简展现了德音(美好的名声)。
  • 铸铜馀故鼎:铸铜之后留下了古老的鼎,象征传统和历史。
  • 啄草付春禽:啄食草地的春禽寄托了希望。
  • 试望桥山路:试着望向桥山之路。
  • 萧萧翠柏深:萧萧的翠柏深深地矗立,象征着永恒和庄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曾巩(1019-1083),字子固,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与王安石、苏轼等人并称“唐宋八大家”。他的诗文风格清新自然,注重表达个人情感和社会现实。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曾巩为英宗皇帝所作的挽词。英宗皇帝在位期间推行文治,曾巩通过这首诗表达了对英宗皇帝的敬仰和对其文治成就的赞颂。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对英宗皇帝的深切怀念和对其文治成就的高度赞扬。首联“继文犹旦暮,归启已讴吟”以旦暮之速比喻文治的迅速继承,归来的启示已经通过歌谣传唱,展现了英宗皇帝的文治之迅速和深远影响。

颔联“画手传英气,书筠见德音”通过画家的笔触和书写的竹简,传达了英宗皇帝的英勇之气和美好名声,形象生动。

颈联“铸铜馀故鼎,啄草付春禽”以铸铜留下的古老鼎和啄食草地的春禽,寄托了对传统的尊重和对未来的希望。

尾联“试望桥山路,萧萧翠柏深”以桥山之路和萧萧的翠柏,象征着永恒和庄严,表达了对英宗皇帝的永恒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继文犹旦暮:比喻文治的迅速继承。
  2. 归启已讴吟:归来的启示已经通过歌谣传唱。
  3. 画手传英气:画家的笔触传达了英勇之气。
  4. 书筠见德音:书写的竹简展现了德音。
  5. 铸铜馀故鼎:铸铜之后留下了古老的鼎。
  6. 啄草付春禽:啄食草地的春禽寄托了希望。
  7. 试望桥山路:试着望向桥山之路。
  8. 萧萧翠柏深:萧萧的翠柏深深地矗立。

修辞手法

  • 比喻:“继文犹旦暮”比喻文治的迅速继承。
  • 象征:“萧萧翠柏深”象征着永恒和庄严。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英宗皇帝的怀念和对其文治成就的赞扬,通过丰富的意象和深邃的语言,表达了对英宗皇帝的深切怀念和对其文治成就的高度赞扬。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旦暮:比喻文治的迅速继承。
  • 讴吟:歌谣传唱。
  • 画手:画家的笔触。
  • 书筠:书写的竹简。
  • 故鼎:古老的鼎。
  • 春禽:啄食草地的春禽。
  • 桥山路:桥山之路。
  • 翠柏:萧萧的翠柏。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继文犹旦暮”比喻什么? A. 文治的迅速继承 B. 文治的缓慢继承 C. 文治的失败 D. 文治的成功

  2. “画手传英气”中的“画手”指的是什么? A. 画家 B. 书法家 C. 诗人 D. 音乐家

  3. “萧萧翠柏深”象征什么? A. 永恒和庄严 B. 短暂和轻浮 C. 悲伤和哀愁 D. 喜悦和欢乐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安石《英宗皇帝挽词》
  • 苏轼《英宗皇帝挽词》

诗词对比: 王安石和苏轼的挽词与曾巩的挽词在表达对英宗皇帝的怀念和赞扬上有相似之处,但在语言风格和意象运用上各有特色。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选注》
  • 《曾巩诗集》
  • 《宋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