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池》

时间: 2025-01-22 23:26:29

明月入我池,皎皎铺紵缟。

何日变成缁?

太玄吾懒草。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明月入我池,皎皎铺紵缟。
何日变成缁?太玄吾懒草。

白话文翻译:

明亮的月光照进我的池塘,清辉映照在洁白的丝绸上。
何时才能变得如同黑色的缈缈烟雾?我对深奥的道理感到无所用心。

注释:

字词注释:

  • 明月:明亮的月亮,象征清明、纯净。
  • :池塘,指作者所处环境。
  • 皎皎:形容光明洁白,明亮的样子。
  • 紵缟:指白色的丝绸,象征纯洁。
  • :黑色,常用来代表阴暗或深奥。
  • 太玄:指深奥的道理或哲理,出自道教的《道德经》。
  • 懒草:懒于追求或思考。

典故解析: “太玄”出自《道德经》,是指宇宙的深奥哲学,强调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苏轼(1037-1101),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著名的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的诗词作品广泛,题材丰富,风格多样,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横池》是在苏轼的晚年创作的,反映了他对人生、自然以及自我内心的思索。诗中通过月光和池水的意象,表达了对道理的追求和对生活的感慨。

诗歌鉴赏:

《横池》是一首典型的苏轼风格的诗作,充满了哲理的思考和对自然的细腻描绘。开篇的“明月入我池”,给人以清新明亮的感觉,月光洒在水面上,映照出一种静谧的氛围,传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赞美。接着“皎皎铺紵缟”,将月光比作洁白的丝绸,进一步增强了这一意象的美感。

然而,诗的后半部分转向哲思,提出“何日变成缁”,这是对存在的深刻思考。黑色的缁象征着深邃的哲理和内心的迷惘,诗人对于这些问题的思考似乎并不积极,表现出一种“懒草”的态度,这种态度既是对世事的无奈,也是一种对生命的反思。

整首诗在形式上简洁明了,但意蕴深远,展示了苏轼对人生哲理的独特见解,也表达了他对自由和宁静生活的向往。这种对自然的观察与对内心的探索交织在一起,形成了诗作独特的魅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明月入我池:描绘了月光照入池塘的景象,展现了一种宁静和美好。
  • 皎皎铺紵缟:将月光与洁白的丝绸相提并论,增添了诗的意象美感。
  • 何日变成缁:提出对未来的疑问,表达对深奥哲理的渴望和追求。
  • 太玄吾懒草:表现出对复杂道理的懒于探讨,流露出一种消极的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月光比作洁白的丝绸,增加了画面的美感。
  • 对仗:句式整齐,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自然与人生的关系,反映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及对深邃哲理的思考,表达了对时间流逝和生命意义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明月:象征光明、纯净和希望。
  • :代表内心的宁静和自然的和谐。
  • 紵缟:象征纯洁的美好。
  • :象征深邃的哲理和人生的复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苏轼的《横池》主要描绘了什么意象? A. 夕阳 B. 明月 C. 星星 D. 彩虹

  2. 诗中提到的“太玄”指的是什么? A. 明亮的月光 B. 深奥的道理 C. 美丽的池塘 D. 皎洁的丝绸

  3. “何日变成缁”的意思是什么? A. 什么时候会变得美好 B. 什么时候会变得黑暗 C. 什么时候会变得复杂 D. 什么时候会变得清晰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月下独酌》
  • 杜甫《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 苏轼的《横池》与李白的《月下独酌》都描绘了月夜的美景,但苏轼更侧重于哲理思考,而李白则表现出对孤独的感慨与酒的抒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苏轼诗文集》
  • 《宋代诗词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