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一泓清澈底,明可烛须眉。
漾月摇金影,涵风皱绿漪。
台高悬宝鉴,水定照摩尼。
宴坐宜临赋,难忘此段奇。
白话文翻译:
这是一泓清澈的水,明亮得能照亮我的眉毛。
月光在水面上摇曳,映出金色的影子,
微风吹过,水面泛起涟漪,像是皱起的绿波。
高台上悬挂着宝镜,水面静止,映照出如摩尼宝珠般的景象。
在这里宴坐,适合吟咏赋诗,难以忘怀这一奇妙的时刻。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泓:一池水,形容水面广阔。
- 明可烛须眉:水面清澈明亮,足以照亮人的眉毛。
- 漾月:水面波动,映照出月光。
- 涵风:包容微风。
- 皱绿漪:水面泛起的绿波皱纹。
- 台高悬宝鉴:高台上悬挂着美丽的镜子。
- 摩尼:指美丽、闪亮的宝物,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宝石。
- 宴坐:宴会的席位,适合坐下享受。
典故解析:
“摩尼”在佛教中是指一种神奇的宝石,象征着光明与智慧。在这里,诗人用“摩尼”来形容水面的美丽,表现出对自然美的赞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大纲,宋代诗人,生平事迹不详,但他的诗歌以清新、高远著称,常常表现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与感受。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一个闲适的时刻,诗人可能是在一个风景优美的地方,感受到自然的宁静与美好,想要记录下这一瞬间的感受,并表达对生活的热爱。
诗歌鉴赏:
《鉴轩》这首诗展现出诗人对自然景色的细腻观察和深刻的情感体验。开篇“一泓清澈底”,描绘了一个清澈的水体,水的透明与明亮让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接着,诗人通过“漾月摇金影”的描写,将月光与水面结合,创造出一种美妙的视觉效果,金色的影子在水面摇曳,似乎在诉说着自然的灵动。
“涵风皱绿漪”则进一步增强了景物的生动感,微风轻拂,水面泛起涟漪,绿波皱起,带给读者一种动静结合的美感。紧接着,诗人用“台高悬宝鉴”形容高台上的景象,水面如同一面宝镜,反射出周围的美丽,形成一种诗意的意境。
最后两句“宴坐宜临赋,难忘此段奇”更是表达了诗人在此美景之下的感慨与享受。诗人在宴座上,恰逢此美妙的瞬间,感到无比的幸福与惬意,难以忘怀。这首诗的整体结构紧凑,意象丰富,情感真挚,充分展现了诗人在自然美景中的心灵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泓清澈底:描述水面如镜,清澈见底。
- 明可烛须眉:水的明亮程度可以照亮眉毛,强调水的透明和明亮。
- 漾月摇金影:月光在水面上波动,形成金色的影子,展现出美丽的夜景。
- 涵风皱绿漪:微风拂过,水面起皱,展现出自然的动感。
- 台高悬宝鉴:高台上悬挂着美丽的镜子,象征水的反射与美丽的景色。
- 水定照摩尼:静止的水面如同闪耀的宝石,展现出清晰美丽的景象。
- 宴坐宜临赋:在这个美丽的环境中适合吟诗作赋,表达人生的惬意。
- 难忘此段奇:这段奇妙的经历令人难以忘怀。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宝鉴”,增强了画面的美感。
- 拟人:水面“漾月摇金影”,赋予水面以灵动的特性。
- 对仗:全诗结构严谨,句式对称,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人生美好时刻的珍惜,透过细腻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感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清澈的水:象征纯净与宁静。
- 月光:象征美丽与浪漫。
- 宝鉴:象征珍贵与美好。
- 涟漪:象征生命的流动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明可烛须眉”意思是: A. 水面如镜
B. 水面明亮
C. 水面能照亮眉毛
D. 水面无波 -
诗中提到的“摩尼”象征的是: A. 普通石头
B. 美丽的宝石
C. 一种植物
D. 一种动物 -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的是: A. 对战争的反思
B. 对自然美的赞美
C. 对历史的追忆
D. 对人生的绝望
答案:
- C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对比《鉴轩》和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的美景。然而,《鉴轩》更注重水面与月光的互动,表现出一种清新而灵动的感觉,而《山居秋暝》则更侧重于山水的宁静与深远,展现出一种悠然自得的生活态度。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大纲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