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僧归遂州》

时间: 2025-04-27 07:24:58

宝师本巴蜀,浪迹游淮海。

定水湛虚明,戒珠炯圆彩。

飘零乡县异,晼晚星霜改。

明发又西征,孤帆破烟霭。

意思解释

送僧归遂州

作者: 秦观 〔宋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宝师本巴蜀,浪迹游淮海。
定水湛虚明,戒珠炯圆彩。
飘零乡县异,晼晚星霜改。
明发又西征,孤帆破烟霭。


白话文翻译:

这位宝师原本来自巴蜀,漂泊在淮海之间。
清澈的水面映衬着明亮的天空,戒指上的珠子闪烁着圆润的光彩。
身处异乡,心中难免感到凄凉,傍晚的星空和霜气交替变化。
明天又要启程西行,孤独的帆船在烟雾中破浪而行。


注释:

  • 宝师:宝师是对僧人的尊称。
  • 巴蜀:指四川地区,因其山水秀丽而闻名。
  • 淮海:指淮河与海洋之间的地区,即今江苏一带。
  • 定水:清澈的水,给人以宁静的感觉。
  • 戒珠:佛教徒佩戴的珠子,象征着信仰与智慧。
  • 飘零:漂泊、流浪的状态。
  • 晼晚:傍晚时分。
  • 明发:明天启程。
  • 孤帆:孤独的帆船。
  • 烟霭:雾气、烟雾,给人以朦胧的感觉。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秦观(1049年-1100年),字少游,号淳夫,北宋词人,擅长婉约词,风格清丽。因其词风柔婉,情感细腻,受到后世广泛赞誉。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秦观与一位僧人的告别之际,表达了对僧人归乡的祝福与对离别的惆怅。诗作中充满了对故乡的思念和对人生旅途的感慨。


诗歌鉴赏:

《送僧归遂州》是一首充满感情的送别诗,展现了诗人对僧人归乡的祝福以及对离别的伤感。诗中通过细腻的描绘,生动地展现了僧人的旅途与内心感受。“浪迹游淮海”一语,生动地表现了僧人漂泊不定的生活方式,而“定水湛虚明”则描绘了自然景色的宁静与美丽,象征着内心的安宁。

在最后一句“孤帆破烟霭”中,孤独的帆船在烟雾中航行,暗含着人生的孤独与无奈,给人以深思。整首诗在轻快的节奏中流露出淡淡的忧伤,既有对友人的祝福,又蕴含着对人生无常的感慨,表现了诗人敏感而细腻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宝师本巴蜀:介绍僧人的身份和来自的地方,暗示他的修行背景。
  2. 浪迹游淮海:突出僧人生活的漂泊与不定。
  3. 定水湛虚明:描绘水面和天空的美丽,象征内心的宁静。
  4. 戒珠炯圆彩:强调佛教信仰的光辉,展现出僧人的智慧与坚定。
  5. 飘零乡县异:表达对异乡生活的惆怅与思念。
  6. 晼晚星霜改:时间的流逝与环境的变化,暗示人生的无常。
  7. 明发又西征:明天又要启程,传达出离别的无奈。
  8. 孤帆破烟霭:孤独的旅途,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水面比作明亮的天空,增强画面的美感。
  • 对仗:前后句的对称结构,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拟人:通过“星霜改”赋予非生命的事物以人的情感,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探讨了人生的漂泊与归属,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和对离别的感慨,反映出诗人对生命无常的思考与对故乡的思念。


意象分析:

  • 宝师:象征智慧与修行。
  • 淮海:象征漂泊与流浪的生活。
  • 定水:象征内心的宁静和美好。
  • 戒珠:象征信仰与灵性。
  • 孤帆:象征孤独与人生旅途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秦观的《送僧归遂州》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欢喜
    B. 愤怒
    C. 离别的惆怅
    D. 迷茫

  2. 诗中“宝师”指的是:
    A. 一个老师
    B. 一个僧人
    C. 一个商人
    D. 一个旅人

  3. “孤帆破烟霭”中,孤帆象征什么?
    A. 友谊
    B. 孤独与旅途
    C. 归宿
    D. 快乐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李白《早发白帝城》

诗词对比

  • 秦观《送僧归遂州》 vs. 杜甫《月夜忆舍弟》:两首诗都表达了对离别的感慨,但秦观更侧重于对友人的祝福,而杜甫则更注重对亲情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词鉴赏辞典》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诗词鉴赏与写作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