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郡圃雪销已尽,惟余城阴一街雪。
阳林日暖雪全销,阴迳琼瑶尚寸高。
半疋斜铺白花锦,倩谁裁作水霜袍。
白话文翻译:
郡里的园圃雪已经融化,只剩下城阴下一条街的雪。
阳光明媚的树林里雪已完全消失,只有阴暗的小路上仍有一寸高的雪。
一半的雪像白花的锦缎铺展,谁来裁剪做成水霜的袍子呢?
注释:
- 郡圃:指地方的园圃,意指当地的花园或果园。
- 销:融化,消失的意思。
- 惟余:只剩下的意思。
- 城阴:城墙阴影下的地方。
- 阳林:阳光照射的树林。
- 琼瑶:指雪,形容雪洁白如玉。
- 半疋:半匹,形容数量不多。
- 白花锦:白色花纹的锦缎,形容雪的美丽。
- 倩:请、让的意思。
- 水霜袍:水霜制成的衣袍,形容轻柔如霜的衣物。
典故解析:
本诗并未涉及明显的历史典故,但“水霜袍”可以理解为诗人对美丽事物的极致追求,象征着轻盈与洁白,展现了诗人对雪的赞美与对生活美好的渴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杨万里(1127年-1206年),字廷秀,号诚斋,南宋时期的著名诗人,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与日常生活,其作品情感细腻、语言生动。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以平易近人的语言表达深刻的道理。
创作背景:
此诗可能创作于冬末春初之际,描写了雪融化后的景象,反映出自然的变化与季节的更替,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美的敏感与热爱。
诗歌鉴赏:
杨万里的《郡圃雪销已尽》描绘了一个雪融后的美丽场景,诗中通过对比,表现出阳光明媚与阴暗处的不同景象,展现了春天即将来临的气息。首句“郡圃雪销已尽”,给人以初春的感觉,雪的融化象征着寒冷的结束。而“惟余城阴一街雪”,则提醒读者在温暖阳光下,依然有一丝冬天的残留,显示出季节更替的微妙变化。
接下来的两句“阳林日暖雪全销,阴迳琼瑶尚寸高”,进一步加强了这种对比,阳光普照的地方一片融雪,而阴暗的角落依旧留有雪的痕迹。诗人在此用生动的词语描绘了自然界的细腻之处,给人以清晰的视觉印象。
最后两句“半疋斜铺白花锦,倩谁裁作水霜袍”,则将诗意升华,表达了诗人对美的向往与追求。白色的雪如同锦缎般美丽,谁来裁剪成水霜袍,既是对美的渴望,也是对艺术创作的思考和期待,表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之美的赞美。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郡圃雪销已尽,:在郡里的花园雪已经完全融化。
- 惟余城阴一街雪。:只剩下城墙阴影下的一条街的雪。
- 阳林日暖雪全销,:阳光照耀的树林里,雪已经完全消失。
- 阴迳琼瑶尚寸高。:而阴暗的小路上,雪仍然有一寸高。
- 半疋斜铺白花锦,:一半雪像白花的锦缎铺展。
- 倩谁裁作水霜袍。:请问谁来裁剪做成水霜的衣袍呢?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阳光与阴影的对比,突显季节的变化。
- 比喻:将雪比作“白花锦”,生动形象地描绘了雪的美丽。
- 拟人:在最后一句中,“倩谁裁作”似乎赋予了雪一种生命,表达了对美的渴望。
主题思想:
整首诗展现了自然的美与季节的变换,诗人在细腻的描写中流露出对春天的期待与对冬雪的赞美,表达了自然与人文的和谐共存。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雪:象征纯洁与美丽,同时是季节变化的象征。
- 阳林:代表温暖与生机。
- 城阴:代表寒冷与保留的过去。
- 水霜袍:象征轻盈与美的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郡圃”指的是:
- A. 农村的田地
- B. 城市的公园
- C. 地方的园圃
- D. 学校的操场
-
“倩谁裁作水霜袍”中的“倩”意思是:
- A. 请
- B. 假
- C. 见
- D. 不
-
诗中提到的“阳林日暖”描述的是哪种天气?
- A. 寒冷
- B. 多云
- C. 温暖
- D. 雨天
答案:
- C
- A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唐代:李白《静夜思》 - 反映了自然景色与人情的诗作。
- 宋代:陆游《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 描绘了秋天的情景与人们的思考。
诗词对比:
- 杨万里 vs. 陆游:两位诗人都擅长描写自然景色,但杨万里更注重细腻的观察,陆游则更倾向于抒发个人情感。
- 同一题材的对比:杨万里的雪景描写温暖而清新,而李白的诗则多一分孤独与思念,展示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歌选》
- 《杨万里诗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的艺术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