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高祖宽仁高,哀矜信有馀。
严刑几尽措,黎庶获安居。
旧法躬刊定,繁文再划除。
既平财谒路,清白励簪裾。
白话文翻译:
高祖的宽仁之德十分高尚,哀怜和同情的精神十分充足。
严厉的刑罚几乎已经被废除,百姓们终于可以安居乐业。
旧有的法律经过仔细的修订,繁琐的条文也被一一删去。
在平息了财务的争议之后,清白正直的品德得以激励士人。
注释:
- 高祖:指汉高祖刘邦,开创汉朝,因其仁厚的治国方针而被后世称颂。
- 宽仁:宽厚仁慈,指治理国家时对百姓的宽容。
- 哀矜:同情怜悯,体现对民众困苦的关心。
- 严刑:严格的刑罚。
- 黎庶:百姓,普通民众。
- 获安居:获得安定的生活。
- 旧法:旧有的法律制度。
- 繁文:繁琐的条文。
- 清白:指清白正直的名声或品德。
- 励簪裾:激励士人,指士人的品德和操守。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夏竦,字子骏,号云阳,宋代诗人,曾任官职,擅长诗文,尤其以咏史诗和抒怀诗著称。他的诗风典雅,常反映社会现实与历史变迁。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背景是对魏书的读后感受,表达了对历史变迁的感慨以及对政治清明、民生安定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这首诗表达了对高祖刘邦宽仁政策的赞美,并以此为引子,反思当时社会的政治状况。诗中提到的“宽仁”和“哀矜”,不仅是对历史人物的评价,也是一种对未来治理的期待。诗中“严刑几尽措”表现了对暴力统治的反对,展现了诗人对社会公平正义的渴望。
在结构上,诗歌采用了对比手法,前两句强调了高祖的仁德与对民众的关怀,后两句则反映了法律的修订和对清白品德的推崇,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出对古代治国理政智慧的赞美。整个诗歌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一个安定、和谐的社会图景,传达出了诗人对理想政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高祖宽仁高:称赞高祖的仁德,强调其治国理念。
- 哀矜信有馀:指出高祖对百姓的关心和怜悯之情。
- 严刑几尽措:描述暴政的消除,表明社会的宽松。
- 黎庶获安居:反映百姓因政策而得以安定的生活。
- 旧法躬刊定:指对旧法进行修订,体现治理的智慧。
- 繁文再划除:去除繁琐的法律条文,简化管理。
- 既平财谒路:消除财务争议,为百姓创造安宁的环境。
- 清白励簪裾:强调士人的清白品德,激励社会风气的向上。
修辞手法:
- 对仗:如“宽仁高”与“哀矜信有馀”,展现了诗的韵律之美。
- 对比:古法与新法、严刑与安居之间的对比,增强了诗歌的层次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提倡仁政、反对暴政,强调对民众的关心与同情,体现了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古代贤君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高祖:象征仁德和宽厚的统治。
- 黎庶:代表普通百姓,强调社会底层的安宁与幸福。
- 旧法:象征历史的沉重与繁琐,需借鉴与改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高祖指的是哪位历史人物?
A. 汉高祖刘邦
B. 唐太宗李世民
C. 宋太祖赵匡胤 -
诗中提到的“严刑几尽措”意指什么?
A. 刑罚严厉
B. 刑罚减少
C. 刑罚增加 -
“清白励簪裾”中的“簪裾”指代的是?
A. 服饰
B. 官职
C. 品德
答案:
- A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对国家和百姓命运的关怀。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表达对社会现状的反思。
诗词对比:
- 比较夏竦此诗与杜甫的《兵车行》,两者都体现了对百姓苦难的关切,但前者更加侧重于政治理想与仁政的推崇,而后者则更为直接地揭示了战乱带来的痛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