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伟哉登国世,灵武定戎兵。
拓土能图大,求才实励精。
公侯新爵重,台省旧风清。
自匪谟长世,鸿图岂易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赞美了伟大的国家治理与稳固的军队,强调开疆拓土的抱负和对人才的渴求;同时也提到新的公侯爵位愈加重要,朝廷的风气愈加清明。诗人认为,想要实现长久的规划与理想,绝非易事。
注释:
- 伟哉:伟大啊,表示对国家的赞美。
- 灵武:指的是神灵的武力,象征着国家的强盛。
- 戎兵:指军队,强调国家的军事力量。
- 拓土:开疆拓土,扩展领土。
- 求才:寻求人才,重视人才的使用。
- 公侯:指的是封建社会的贵族,表示新的权力结构。
- 台省:指朝廷的机构,重视清明的政治风气。
- 匪谟:不是长远的计划,强调实现理想的不易。
- 鸿图:宏伟的蓝图,指理想与目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夏竦,字子文,号久斋,宋代诗人,曾任官职,精通诗文,尤以骈文见长。他的作品常关注政治与历史,体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
创作背景:此诗创作于宋代,正值国家稳定发展时期,诗人借古书反思历史,表达对国家治理的思考与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雄浑的气势和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夏竦对国家治理的思考。开头的“伟哉登国世”便直入主题,表达对国家繁荣的赞美。接下来的句子通过“灵武定戎兵”强调了国之强盛与军队安定的重要性,暗示着一个国家的根基在于其稳定的军事力量。
“拓土能图大,求才实励精”则展示了诗人对开疆拓土及重视人才的期盼,反映出当时社会对国家发展和人才引进的重视。这一部分不仅体现了夏竦的远见卓识,也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普遍价值观。
最后两句“自匪谟长世,鸿图岂易成”则是对理想实现的深刻反思,诗人意识到,建立一个强大的国家与实现长远的理想,绝非易事,这种思考不仅为当时的治理提供了借鉴,也为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示。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伟哉登国世”——赞美国家的繁荣,表达诗人对国家的热爱。
- “灵武定戎兵”——强调国家军事力量的稳定是国之根本。
- “拓土能图大”——展示了国家应有的抱负,开疆拓土的理想。
- “求才实励精”——重视人才,强调对于人才的需求。
- “公侯新爵重”——反映新的贵族地位提升,表明社会结构的变化。
- “台省旧风清”——朝廷风气的清明,表明治理的成功。
- “自匪谟长世”——意识到实现长远理想的困难。
- “鸿图岂易成”——强调理想实现的艰难,蕴含深刻的哲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拓土能图大,求才实励精”,工整且富有节奏感。
- 排比:多处使用排比句式,增强了诗的气势。
- 比喻:如“鸿图”比喻伟大的理想,形象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国家治理的深刻思考,体现出重视军事与人才的必要性,同时反映出理想实现的艰难,体现了诗人对国家未来的深切关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伟哉:象征国家的伟大。
- 灵武:象征国家的力量与安定。
- 拓土:象征国家的宏伟目标。
- 求才:象征对人才的渴望与重视。
- 鸿图:象征长远的理想与目标。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灵武”主要指什么? A) 国家强盛的象征
B) 人才的渴求
C) 军队的安定
D) 以上皆是 -
“拓土能图大”表达了什么样的意图? A) 对国家的期待
B) 对军事的重视
C) 对人才的渴求
D) 对历史的反思 -
诗的最后两句强调了什么? A) 理想的实现容易
B) 理想实现的艰难
C) 国家治理的成功
D) 对人才的重视
答案:
- D) 以上皆是
- A) 对国家的期待
- B) 理想实现的艰难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夏竦的《奉和御製读后魏书》与杜甫的《春望》都关注国家的兴衰与理想的实现,但杜甫的作品更多地反映了个人的感受与时代的无奈,而夏竦则更强调对国家治理的理性思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诗词入门:古诗词赏析与创作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