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宿普化庵》

时间: 2025-01-26 06:16:32

贪玩水云乡,来迟到夕阳。

舣舡信钓石,欹枕借禅床。

衾薄疑秋老,茶多觉夜长。

节庵湖海客,语下不寻常。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贪玩水云乡,来迟到夕阳。
舣舡信钓石,欹枕借禅床。
衾薄疑秋老,茶多觉夜长。
节庵湖海客,语下不寻常。

白话文翻译:

我陶醉于这个水云环绕的地方,结果回来的时候已经是夕阳西下。停船在靠近钓鱼的石头旁,借着禅床来小憩。薄薄的被子让我怀疑是不是秋天来了,喝了太多的茶,使我觉得夜晚特别漫长。这里的庵堂吸引了许多湖海之客,聊天时的谈话内容总是与众不同。

注释:

  • 贪玩:沉迷于玩乐。
  • 水云乡:形容水光山色如画的地方。
  • 舣舡:停船。
  • 信钓石:指靠近钓鱼的石头。
  • 欹枕:侧身靠在床上。
  • 借禅床:借用禅修的床铺。
  • 衾薄:被子薄。
  • 秋老:秋天的寒意。
  • 节庵:指寺庙。
  • 湖海客:来自湖泊和海洋的访客。
  • 语下不寻常:谈话内容不一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郁,宋代诗人,生于南宋时期,生活在一个文人风气盛行的时代。他的诗风清新自然,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常流露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宿普化庵》创作于陈郁游历于某个水云环绕之地时,表达了他在游玩中的愉悦心情和对自然的感悟。普化庵作为一个宁静的地方,为他提供了一个放松身心的场所,诗中流露出他对生活和自然的思考。

诗歌鉴赏:

《宿普化庵》是一首充满了自然气息与人文情怀的诗。诗人在水云环绕的环境中,尽情享受着大自然的美好,表现出一种贪玩的心态。诗的开头通过“贪玩水云乡”引入,立刻带给读者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同时,夕阳的描写又增添了一丝惆怅,暗示着时间的流逝和美好的短暂。

“舣舡信钓石,欹枕借禅床”,诗人通过细腻的描绘,展现了停船后的惬意,以及在禅床上小憩的悠闲。诗中“衾薄疑秋老,茶多觉夜长”,通过对被子的薄与茶的多的描写,传达出秋天的寒意和夜晚的漫长,似乎在暗示着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最后两句“节庵湖海客,语下不寻常”,则是对庵堂访客的描述,表现出这里的交流与思想的独特,给整首诗增添了人文气息。这首诗不仅仅是对自然的赞美,更是对生活哲理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人生、自然与时间关系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贪玩水云乡:表达了诗人沉迷于美丽自然景色的心情。
  2. 来迟到夕阳:说明诗人游玩至晚,反映一种随性与洒脱。
  3. 舣舡信钓石:停船的地方靠近钓鱼的石头,体现了与自然的亲密接触。
  4. 欹枕借禅床:在禅床上小憩,表现出一种闲适的生活态度。
  5. 衾薄疑秋老:薄被让人感觉到秋天的凉意,显示时间的流逝。
  6. 茶多觉夜长:喝茶多了,夜晚显得漫长,暗示夜的孤独。
  7. 节庵湖海客:描述庵堂的客人,增添了诗的生活气息。
  8. 语下不寻常:与访客的交流内容丰富而特别,体现出宽广的人生观。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色比作一个理想的乡村,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 对仗:如“舣舡信钓石,欹枕借禅床”,体现了诗的对称美。
  • 拟人:把自然景象赋予人的情感,使诗意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写自然与生活的细节,传达了诗人对闲适生活的向往和对时间流逝的感慨,表现出一种淡泊明志、超然物外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水云:象征着宁静与自由的自然环境。
  • 夕阳: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美好时光的短暂。
  • 钓石:代表着与自然亲密接触的自在生活。
  • 禅床:象征内心的宁静与休息。
  • 衾薄:代表生活的清淡与简朴。
  • :象征着生活的悠闲与思考。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宿普化庵》的作者是谁?

    • A. 李白
    • B. 杜甫
    • C. 陈郁
    • D. 白居易
  2. 诗中提到的“水云乡”指的是什么?

    • A. 一个城市
    • B. 自然风光
    • C. 古代庙宇
    • D. 一个传说
  3. 诗人借用“衾薄”来表达什么情感?

    • A. 夏天的炎热
    • B. 秋天的寒意
    • C. 春天的温暖
    • D. 冬天的刺骨

答案:

  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月夜忆舍弟》 - 杜甫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诗词对比: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与陈郁的《宿普化庵》都描绘了自然景色,但杜甫更注重情感的深度与历史的厚重,而陈郁则以闲适的生活态度展现简单的快乐。两者在风格上各有千秋,体现了不同的诗人个性与时代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诗词鉴赏大全》
  • 《诗经与唐诗宋词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