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挽观登使郑尚书》

时间: 2025-01-11 01:20:15

秉钺岷峨去,分弓淮海游。

安危勤阃略,得失假家谋。

不易猗兰操,何伤薏苡羞。

盖棺公论定,知罪付春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挽观登使郑尚书
作者:李曾伯(宋代)
秉钺岷峨去,分弓淮海游。
安危勤阃略,得失假家谋。
不易猗兰操,何伤薏苡羞。
盖棺公论定,知罪付春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名叫郑尚书的人,他肩负着重任,离开故乡去往岷峨和淮海等地。作者感叹他在安危之间的辛勤付出,以及在得失之间的艰难选择。郑尚书身上有着兰花般的坚贞品格,面对外界的压力和羞辱,他毫不在意。最终,他的生死荣辱将由后人评判,罪责也会被历史记录下来。


注释

  • 秉钺:手持权杖,这里指担任重任的官员。
  • 岷峨:指岷山和峨眉山,象征着高远和权威。
  • 分弓:比喻出征或出游。
  • 阃略:指国政和军事的策略。
  • 猗兰:兰花,象征高洁的品格。
  • 薏苡:一种植物,这里表示羞辱的东西。
  • 盖棺:指盖上棺材,通常用于形容人死后的事情。
  • 春秋:指《春秋》,是记载历史的书籍,象征着历史的评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李曾伯,字仲明,号惟白,宋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而著称。他的诗歌多涉及政治、历史和个人情感,表达了对时局的思考和对理想的追求。

创作背景:这首诗写于郑尚书出征之际,反映了当时政治动荡,官员们面临重重压力的社会环境。诗人用此诗表达对郑尚书的敬重与惋惜,体现了士人的责任感与理想追求。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郑尚书的出征为背景,展现了他作为官员的责任与担当。开篇的“秉钺岷峨去”描绘了郑尚书的威仪与崇高地位,接着通过“安危勤阃略”展现了他在国家事务中的辛苦与焦虑,体现了士人对国家的忧虑与责任感。

诗中提到的“不易猗兰操,何伤薏苡羞”,表达了郑尚书内心的坚定与不屈,即使在外界的压力下,他依旧坚守自己的原则与操守。最后一句“盖棺公论定,知罪付春秋”则深刻地揭示了历史的公正,无论一个人在生前如何,最终都将由后人来评判。

整首诗通过对郑尚书的描绘,既展现了个人的理想与追求,又反映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兼具现实与哲理,情感真挚,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秉钺岷峨去:郑尚书手持权杖,前往高山,象征着他的重要使命。
  2. 分弓淮海游:他出征四方,游历于淮海地区,表现了他的勇敢与担当。
  3. 安危勤阃略:在国家的安危中,他勤奋地研究政策与军事。
  4. 得失假家谋:在得失之间,他依靠家庭的谋划与支持。
  5. 不易猗兰操:他如同兰花般高洁,坚守自己的操守。
  6. 何伤薏苡羞:面对外界的羞辱,他毫不在意。
  7. 盖棺公论定:人死后,荣辱会由后人评议。
  8. 知罪付春秋:罪责将被历史记录,接受公正的评价。

修辞手法

  • 比喻:兰花比喻高洁的品格,表现了郑尚书的内在气质。
  • 对仗:整首诗在句式上对仗工整,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诗歌传达了对郑尚书的敬佩与惋惜,反映了士人对于理想与责任的追求,同时也表达了对历史公正的信仰。


意象分析

  • 权杖:权力与责任的象征。
  • 高山:高远的理想与目标。
  • 兰花:纯洁、高尚的品格。
  • 春秋:历史的公正与评价。

这些意象共同构成了诗歌中深刻的思想内涵,展现了士人心中的理想与担当。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李曾伯是哪一朝代的诗人?

    • A) 唐代
    • B) 宋代
    • C) 元代
    • D) 明代
  2. “秉钺岷峨去”中的“岷峨”指的是?

    • A) 高山
    • B) 河流
    • C) 城市
    • D) 森林
  3. 诗中提到的“猗兰”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权力
    • C) 高洁品格
    • D) 士人风范

答案

  1. B) 宋代
  2. A) 高山
  3. C) 高洁品格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杜甫
  • 《春望》 杜甫

诗词对比: 在杜甫的《登高》中,也表达了对时局的忧虑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士人对国家命运的思考。两者在主题上有相似之处,但在情感表达和风格上各具特色。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李曾伯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