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途中回寄闾丘秀才》

时间: 2025-01-22 16:17:30

极目半秋色,此情聊惨悽。

行人古道上,落日破村西。

剑饮无高会,驴游困解携。

祇因风与月,吾子有新题。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极目半秋色,此情聊惨悽。
行人古道上,落日破村西。
剑饮无高会,驴游困解携。
祇因风与月,吾子有新题。

白话文翻译:

远望秋天的景色,心中感到一丝凄凉。
行人在古老的道路上,落日照耀着村庄的西边。
饮酒没有高雅的聚会,驴子漫游却又困顿难以相携。
只因为有风和月亮,我的朋友才有新的诗题。

注释:

  • 极目:远远地看。
  • 半秋色:秋天的色彩尚未完全显现。
  • :暂且,姑且。
  • 惨悽:凄惨而悲伤。
  • 行人:指走在路上的人。
  • 古道:古老的道路。
  • 落日:夕阳。
  • 破村西:照耀在村庄的西边。
  • 剑饮:指饮酒,剑可指高雅的饮酒方式。
  • 无高会:没有高雅的聚会。
  • 驴游困解携:驴子漫游,但又困顿,无法负担。
  • 祇因:只是因为。
  • 风与月:自然景物,象征灵感的来源。
  • 吾子:你,我的朋友。

典故解析:

本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物的描写,反映了诗人与友人之间的情谊与疏离感,体现了宋代士人的孤独与追求。诗人在旅途中,因风月而生诗兴,表达了对友人的思念和对生活的感悟。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林逋(967年-1028年),字君复,号逸民,浙江人,宋代著名诗人、词人,以其清新脱俗的诗风和对自然的热爱著称。他的作品常常表现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具有很强的个人风格。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林逋在旅途中,因自然景色激发了他的创作灵感,同时也表达了他对友人的思念。诗中描绘的秋日景色和行人的孤独感,使人感受到时光流逝与人生无常。

诗歌鉴赏:

《途中回寄闾丘秀才》是一首描写秋日旅途的诗,诗人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厚的情感,将自然景色与内心情感交融在一起。开篇的“极目半秋色,此情聊惨悽”,展现了诗人立于旅途之际,远眺秋色时的忧伤心情,给人一种深远的孤寂感。随着诗句的推展,诗人用“行人古道上,落日破村西”勾画出一幅静谧而又略显萧瑟的旅途画面,古道和落日都在提醒着人们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接下来的两句“剑饮无高会,驴游困解携”则将诗人的内心世界与外在环境结合起来,表达了他虽然有着饮酒的愿望,但却没有高雅的聚会相伴,同时驴子的游荡也暗示了诗人在旅途中的无奈与孤独。最后一句“祇因风与月,吾子有新题”点出了灵感的来源,风与月象征着自然的启示,表明即便在孤独与凄凉中,诗人依然在寻找创作的契机与与友人的交流。

整首诗以秋色为背景,借自然景物映射人情,展现了诗人对友人的思念、对生活的感慨,以及对创作的执着,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极目半秋色:远望秋色,感受到季节的变迁。
  2. 此情聊惨悽:感受到孤独与凄凉的情感。
  3. 行人古道上:描绘出旅途的情景,行人孤单。
  4. 落日破村西:夕阳西下,映照着村庄,带来一丝温暖的同时,也增添了落寞。
  5. 剑饮无高会:即使饮酒,也没有高雅的聚会来分享。
  6. 驴游困解携:驴子徘徊,却因困顿而难以携带重物,映射诗人旅途的艰辛。
  7. 祇因风与月:自然的风和月是灵感的源泉。
  8. 吾子有新题:朋友因自然的启示而有新的诗歌题材。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饮酒与高雅聚会进行对比,反衬出孤独感。
  • 拟人:将驴子的游荡赋予情感,体现旅途的艰辛。
  • 对仗:诗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与美感。

主题思想:整首诗通过描绘秋日旅途中的孤独与思念,展现了对友人的怀念和对创作的追求,反映出一个隐逸士人的情感世界与自然的和谐共鸣。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秋色:象征着季节的变迁和生命的无常。
  • 古道:代表着历史与文化的沉淀,行人的孤独。
  • 落日:象征时间的流逝与生命的短暂。
  • 风与月:自然的力量,启示与灵感的源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古道”指的是什么?

    • A. 新修的道路
    • B. 古老的道路
    • C. 市区的街道
  2. 诗人通过哪种自然现象获得灵感?

    • A. 雨水
    • B. 风与月
    • C. 雷电
  3. 诗歌的情感基调是怎样的?

    • A. 欢快
    • B. 孤独与思念
    • C. 愤怒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林逋的《途中回寄闾丘秀才》与杜甫的《月夜忆舍弟》均表达了对时光流逝与亲友思念的主题,但林逋更注重自然景物的描写,而杜甫则是通过对兄弟情感的直接表达,展现出不同的艺术风格与情感深度。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 《林逋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