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灵寺守岁》
时间: 2025-04-27 13:16: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二灵寺守岁
作者: 戴叔伦 〔唐代〕
守岁山房迥绝缘,灯光香灺共萧然。
无人更献椒花颂,有客同参柏子禅。
已悟化城非乐界,不知今夕是何年。
忧心悄悄浑忘寐,坐待扶桑日丽天。
白话文翻译:
在这个与世隔绝的山房中守岁,烛光和香火一同显得萧条冷清。
无人再来献上椒花的赞美,只有一位客人与我共同参禅。
我已明白化城并不是快乐的世界,却不知今晚到底是哪一年。
忧虑的心情悄悄地让我忘却了睡眠,坐着等待扶桑山上阳光明媚的天日。
注释:
字词注释:
- 守岁:指在除夕夜守夜迎接新年。
- 迥:远离、孤立的意思。
- 香灺:香炉,点燃香火的器具。
- 椒花:指香椒花,古人用来赞美的花卉。
- 柏子:柏树的种子,常用于禅修中。
- 化城:指的是世俗的红尘世界。
- 扶桑:传说中日出的地方,象征新的一天的开始。
典故解析:
- 守岁:源于传统的除夕习俗,传统上人们会在除夕夜守夜,以祈求新的一年平安吉利。
- 化城非乐界:这一句反映了佛教思想,认为世俗生活并不是快乐的境界,强调超脱与悟道。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字景纯,是唐代著名的诗人,生于公元740年,卒于公元794年。戴叔伦的诗以清新自然、情感真挚著称,擅长山水、咏怀及时令诗。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除夕之际,表达了在山中守岁时的孤独与思考。诗人在特定的时间和空间中,思索人生的意义和时间的流逝。
诗歌鉴赏:
《二灵寺守岁》是一首充满哲理和情感的诗,展现了在孤寂的环境中,诗人对生命和时间的深刻思考。诗的开头通过描绘山房的孤绝,营造出一种清冷的氛围。灯光和香火的描述,既是对传统守岁的呼应,也暗示了内心的寂寥。
“无人更献椒花颂”一句,反映了诗人对人际关系的淡薄以及对世俗繁华的厌倦。而与“客”共同参禅的情景,既是一种对话,也是心灵的慰藉。诗人已然明白化城并非乐界,体现了对世俗生活的超然态度。
最后两句“忧心悄悄浑忘寐,坐待扶桑日丽天”,则通过忧虑与期待的对比,展现了诗人对未来的希望与无奈。整首诗情感深邃,意境悠远,既有个人的孤独感,也有对人生哲理的深刻反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守岁山房迥绝缘:在一个与世隔绝的山房中守岁,表达了孤独的环境。
- 灯光香灺共萧然:烛光和香火一起显得冷清,传达出一种寂寞的心境。
- 无人更献椒花颂:无人再来赞美,表现了对人际关系的缺乏。
- 有客同参柏子禅:与客人一起参禅,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交流。
- 已悟化城非乐界:明白世俗非乐土,反映出诗人的超脱。
- 不知今夕是何年:对时间的迷茫,表达了对流逝的无奈。
- 忧心悄悄浑忘寐:忧虑导致失眠,展现内心的挣扎。
- 坐待扶桑日丽天:期待美好的未来,象征新生与希望。
修辞手法:
- 使用了对比修辞,如“忧心”和“坐待”。
- 比喻“化城”意在指代世俗生活的纷扰。
- 意象丰富,灯光、香火、客人等构成了诗人内心世界的映射。
主题思想: 全诗通过守岁这一活动,表达了诗人对人生、时间的深刻思考。孤独的环境与对未来的期待形成鲜明对比,体现出一种对生命的感悟及对新年的希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房:象征孤独与清净。
- 灯光:代表着希望与温暖。
- 香灺:象征着传统与仪式感。
- 椒花:寓意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 扶桑:象征新的开始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二灵寺守岁》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戴叔伦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化城”指的是什么? A. 快乐的世界
B. 世俗的生活
C. 仙境
D. 未来的希望 -
诗中提到的“扶桑”象征什么? A. 过去的回忆
B. 未来的希望
C. 现实的困境
D. 失去的快乐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终南山》
- 李白的《夜泊牛津夜》
- 杜甫的《月夜忆舍弟》
诗词对比: 可以将戴叔伦的《二灵寺守岁》与王维的《终南山》进行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环境与内心的宁静,但戴叔伦更多地表现了对时间和生命的思考,而王维则强调了自然的悠远与超脱。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选》
- 《戴叔伦诗集》
以上内容旨在帮助读者深入理解《二灵寺守岁》这首诗的内涵与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