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鼻亭泷行八十里聊状艰险,寄青苗郑副端朔阳》
时间: 2025-02-04 15:27:37意思解释
诗词名称: 下鼻亭泷行八十里聊状艰险,寄青苗郑副端朔阳
作者: 戴叔伦 〔唐代〕
类型: 古诗词
原文展示:
泷水天际来,鼻山地中坼。
盘涡几十处,叠溜皆千尺。
直写卷沈沙,惊翻冲绝壁。
淙淙振崖谷,汹汹竟朝夕。
人语不自闻,日光乱相射。
舣舟始摇漾,举棹旋奔激。
既下同建瓴,半空方避石。
前危苦未尽,后险何其迫。
倏闪疾风雷,苍皇荡魂魄。
因随伏流出,忽与跳波隔。
远想欲回轩,岂兹还泛鹢。
云涯多候馆,努力勤登历。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从下鼻亭沿泷水而行的艰险情景。泷水从天际而来,鼻山的地壳裂开。水流在盘旋的漩涡中,跌落的水流深达千尺。水面写出卷起的沉沙,冲击着绝壁而惊涛拍岸。淙淙的水声震动着峡谷,汹涌的水流在早晚之间不停奔涌。人声难以听到,阳光在水面上乱射。船只刚刚停靠,舟桨便在激流中摇曳。刚刚下水与水面相平,半空中要避开石头。前方的危险尚未结束,后面的险情又何其迫近。疾风雷电瞬间来袭,苍天仿佛在撼动人的魂魄。因而随着隐秘的水流而出,忽然与跳动的波浪相隔。远想回到船舱,哪里能再在这漂浮的水面上,云边的候馆,唯有努力去攀登历程。
注释:
- 泷水:指瀑布或急流的水。
- 鼻山:指特定的山名,可能是地理特征的代称。
- 卷沈沙:指水流卷起的沉沙,形象地表现了水的冲击力。
- 舣舟:停靠船只。
- 建瓴:比喻在高处俯视,形容水面与船平齐。
- 苍皇:苍天,古人常用来形容自然的威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字惟忠,号惟忠,唐代诗人,擅长描写自然与人生,作品风格清新脱俗,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人生的思考。
创作背景: 该诗写于戴叔伦游历途中,描绘了行舟泷水的艰辛与美丽,表达了他对自然景观的感悟与对生活困境的思考。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表现了高山与急流之间的壮丽与险恶,诗人在描写自然景观时,运用了丰富的视觉和听觉元素,使读者仿佛置身于那惊涛骇浪之中。诗中的“泷水天际来,鼻山地中坼”开篇即勾勒出一幅壮观的画面,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感。随着诗句的推移,层层递进的描写展现出水流的奔腾与险恶,令人感受到自然的无情与力量。
在情感表达上,诗人不仅仅满足于对景的描绘,更将个人的情感融入其中,传达出一种对生命旅程的感慨与思考。尤其是“前危苦未尽,后险何其迫”,让人感受到在自然面前,人类的渺小与无力,同时也反映出诗人面对困难时的坚韧与不屈。
整首诗通过生动的意象和丰富的感情,深刻反映了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张关系,表现了在艰难旅途中对生活的深思与坚持,传递出一种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泷水天际来:描绘了泷水从远处奔涌而来的场景,给人以气势磅礴的感受。
- 鼻山地中坼:展示了鼻山的地质特征,暗示了自然的力量。
- 盘涡几十处,叠溜皆千尺:通过数量词描写漩涡的多样与深度。
- 直写卷沈沙,惊翻冲绝壁:水流的冲击力表现出自然的威猛。
- 淙淙振崖谷,汹汹竟朝夕:细腻地描绘了水声的震撼与流动的持续性。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然景观与人类情感结合,形象生动。
- 拟人:赋予自然力量以人的情感,增强感染力。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思想主要集中在对自然景观的敬畏与对人生艰辛的思索。诗人通过描绘水流与山岳的壮丽,表达了人面对自然时的渺小与无助,同时也传递出在艰难险阻中坚持向前的勇气。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泷水: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动荡。
- 鼻山:代表着稳固与永恒。
- 漩涡:象征着生命中的困境与挑战。
- 舟:象征着人生的旅程与探索。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描绘的水流从何而来?
- A. 地底
- B. 天际
- C. 山顶
-
诗中提到的“鼻山”是指什么?
- A. 一种花
- B. 一座山
- C. 一种动物
-
诗人如何形容水流的冲击力?
- A. 轻柔
- B. 汹涌
- C. 缓慢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望岳》
诗词对比:
- 戴叔伦的《下鼻亭泷行》与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在主题上都表现了对自然的赞美,但戴叔伦更强调自然的险恶与人类的渺小,而王之涣则展现了诗人对理想与目标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古诗词选》
- 《中国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