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江亭》

时间: 2025-04-28 01:54:38

登临陡觉挹尘埃,时有清风飒满怀。

螮蝀一条连古岸,玻璃万倾自天来。

寒光浩渺轻烟阔,绿玉参差远岫排。

南指闽山犹万里,远人归兴正无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松江亭 王禹偁 〔宋代〕

登临陡觉挹尘埃,时有清风飒满怀。 螮蝀一条连古岸,玻璃万倾自天来。 寒光浩渺轻烟阔,绿玉参差远岫排。 南指闽山犹万里,远人归兴正无涯。

白话文翻译

登上松江亭,陡然觉得远离了尘世的喧嚣,不时地有清风吹拂,满怀清爽。 彩虹般的一座桥横跨江面,连接着古老的岸边,江水如同万顷玻璃,从天而降。 寒光闪烁,江面广阔,轻烟缭绕,远处的山峰参差不齐,排列成行。 向南望去,闽山依旧遥远,离乡的人归乡的愿望正无边无际。

注释

  • 登临:登上高处,指登上松江亭。
  • 陡觉:突然感觉到。
  • 挹尘埃:摆脱尘世的烦扰。
  • 清风飒满怀:清风爽快地吹拂着胸怀。
  • 螮蝀:彩虹的别称。
  • 玻璃万倾:形容江水清澈透明,广阔无边。
  • 寒光浩渺:形容江水在阳光下闪烁着寒光,广阔无垠。
  • 轻烟阔:轻烟缭绕,江面宽阔。
  • 绿玉参差:形容远处的山峰翠绿参差不齐。
  • 远岫排:远处的山峰排列成行。
  • 南指闽山:指向南方的闽山。
  • 远人归兴:离乡的人归乡的愿望。
  • 正无涯:正无边无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王禹偁(954-1001),字元之,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文以清新自然、质朴无华著称,主张文学应反映社会现实,反对浮华的文风。《松江亭》是他在宋代创作的一首诗,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归乡的深切渴望。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王禹偁游览松江亭时所作,通过对自然景色的描绘,抒发了对远离尘嚣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脱俗的语言,描绘了松江亭的自然美景,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归乡的渴望。诗中“螮蝀一条连古岸,玻璃万倾自天来”一句,以生动的比喻描绘了江水的清澈和广阔,给人以视觉上的震撼。而“南指闽山犹万里,远人归兴正无涯”则抒发了诗人对家乡的深切思念,情感真挚动人。整首诗意境开阔,情感深沉,展现了诗人高超的艺术造诣和对自然美的深刻感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登临陡觉挹尘埃:诗人登上松江亭,突然感觉到远离了尘世的烦扰。
  2. 时有清风飒满怀:不时地有清风吹拂,满怀清爽。
  3. 螮蝀一条连古岸:彩虹般的一座桥横跨江面,连接着古老的岸边。
  4. 玻璃万倾自天来:江水如同万顷玻璃,从天而降。
  5. 寒光浩渺轻烟阔:寒光闪烁,江面广阔,轻烟缭绕。
  6. 绿玉参差远岫排:远处的山峰翠绿参差不齐,排列成行。
  7. 南指闽山犹万里:指向南方的闽山依旧遥远。
  8. 远人归兴正无涯:离乡的人归乡的愿望正无边无际。

修辞手法

  • 比喻:如“螮蝀一条连古岸”和“玻璃万倾自天来”,用彩虹和玻璃比喻江水和桥梁,形象生动。
  • 对仗:如“寒光浩渺轻烟阔”和“绿玉参差远岫排”,对仗工整,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归乡的渴望。通过描绘松江亭的自然景色,诗人抒发了对远离尘嚣的向往和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螮蝀:彩虹,象征着美丽和希望。
  • 玻璃万倾:清澈透明的江水,象征着纯净和广阔。
  • 寒光浩渺:闪烁的寒光,象征着江水的深邃和神秘。
  • 绿玉参差:翠绿的山峰,象征着自然的生机和美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螮蝀一条连古岸”中的“螮蝀”指的是什么? A. 彩虹 B. 桥梁 C. 江水 D. 山峰

  2. 诗中“玻璃万倾自天来”形容的是什么? A. 天空 B. 江水 C. 山峰 D. 彩虹

  3. 诗中“南指闽山犹万里”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自然的赞美 B. 对家乡的思念 C. 对尘世的厌倦 D. 对未来的憧憬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登鹳雀楼》:同样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远方的向往。
  • 杜甫《登高》:通过对高处的描绘,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感慨和对远方的思念。

诗词对比

  • 王禹偁《松江亭》与王之涣《登鹳雀楼》:两首诗都通过对高处的描绘,表达了对自然美景的赞美和对远方的向往,但王禹偁的诗更多地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王禹偁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