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季札墓傍碑,古称尼父篆。
始没春秋义,十字固莫浅。
磨敲任牧童,侵剥因野藓。
嗟尔後之人,万言书不显。
白话文翻译:
季札的墓旁有一块碑,古代称之为尼父的篆文。
他在春秋时代就已经去世,留下的十字铭文并不浅显。
任由牧童磨敲,野藓侵蚀着碑文。
可怜后来的世人,纵然写下万言书,却无法显现他的伟业。
注释:
- 季札:春秋时期的一个贤人,以德行著称。
- 尼父:指孔子,因季札尊孔子为“尼父”。
- 春秋:指春秋时代,历史悠久,义理深厚。
- 十字:指碑文的内容,暗示其深刻的教诲。
- 磨敲:磨擦,意指碑文的字迹被磨损。
- 野藓:指生长在碑上的苔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
- 万言书:指后人所写的长篇大论,表达对先贤的敬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字德容,号香溪,宋代诗人,以山水田园诗闻名,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常表达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季札墓旁,表达了对古代贤人的追思与对后人的感慨,反映出对历史文化传承的忧虑,以及对当下人们缺乏对古代思想的重视。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季札墓旁碑文的描写,表达了诗人对古贤智慧的敬仰和对后人遗忘的忧虑。季札作为春秋时期的名士,以德行和义气著称,他的墓碑不仅是对他生平的铭记,也是对后人启示的象征。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碑文受到磨损和侵蚀,象征着历史的遗忘和文化的流失。诗人通过“嗟尔後之人,万言书不显”来强调,尽管后人写下了万言的赞美,但真正理解和传承古代智慧的人却寥寥无几,反映出一种对文化传承的无奈与痛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季札墓傍碑:指季札的墓旁立有一块碑,开头明确地点。
- 古称尼父篆:碑上的文字被称为尼父的篆书,指代孔子的教诲。
- 始没春秋义:说明季札的逝世是在春秋时期,暗示其道德观念的深远。
- 十字固莫浅:碑文内容丰富深刻,不是轻易可以理解的。
- 磨敲任牧童:碑文被无知的牧童随意敲打,象征对历史的不重视。
- 侵剥因野藓:碑文被野藓侵蚀,象征时间的流逝和文化的磨损。
- 嗟尔後之人:感叹后来的世人。
- 万言书不显:即使写下了很多赞美之辞,真实的智慧却难以显现。
修辞手法:
- 对比:古贤的智慧与后人的无知形成鲜明对比。
- 象征:碑文与野藓象征文化遗产与时间流逝。
- 感叹:通过“嗟尔”,表达对后世的惋惜和无奈。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对历史文化的深切思考,表达了对古代贤人智慧的敬仰,同时也对后人对传统文化的漠视表示忧虑,强调文化传承的重要性。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季札:象征着高尚的道德与智慧。
- 碑:代表着历史的记忆与文化的传承。
- 野藓: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对文化的侵蚀。
- 万言书:象征后人对古人智慧的崇敬但又无力传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季札的墓旁有哪种碑文?
- A. 孔子篆
- B. 尼父篆
- C. 墨子篆
- D. 墨家篆
-
诗中提到的“万言书”指的是什么?
- A. 诗人的长篇作品
- B. 对季札的赞美
- C. 后人对古人的理解
- D. 孔子的书籍
-
诗中所提到的“野藓”象征着什么?
- A. 文化的繁荣
- B. 时间的流逝
- C. 古人的智慧
- D. 牧童的玩耍
答案:
- B. 尼父篆
- B. 对季札的赞美
- B. 时间的流逝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秋》:对春秋时代的政治与道德进行的记载。
- 《论语》:孔子的言论汇编,与诗中提到的尼父有直接关联。
诗词对比:
- 王维的《送元二使安西》:同样表达对历史的思考与对人事的感慨,体现了对古代文化的重视与怀念。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文学史》
- 《梅尧臣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