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晓》

时间: 2025-02-04 16:17:09

菅席多年败见经,布衾木枕伴残更。

嗈嗈天际雁初度,喔喔舍傍鸡乱鸣。

贷米未回愁灶冷,读书有课待窗明。

一秋最恨空阶雨,滴破羁怀是此声。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秋晓
作者:陆游 〔宋代〕
菅席多年败见经,
布衾木枕伴残更。
嗈嗈天际雁初度,
喔喔舍傍鸡乱鸣。
贷米未回愁灶冷,
读书有课待窗明。
一秋最恨空阶雨,
滴破羁怀是此声。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多年使用的菅席已经破旧,身边只有布被和木枕伴我入睡。
天边传来雁群初飞的声音,舍旁的鸡也在喧闹乱鸣。
借来的米粮还没归还,心中愁苦,灶台却是冰冷的。
读书有课等到窗外明亮的光线,
我最恨这秋天的空阶上细雨,
雨滴声打破了我流浪的思绪。

注释:

字词注释:

  • 菅席:用菅草编织的席子,指代简陋的居住条件。
  • 布衾:用布做的被子,形容贫困。
  • 木枕:用木头做的枕头,象征简陋的生活。
  • 嗈嗈:形容雁群的叫声。
  • 喔喔:形容鸡鸣的声音。
  • 贷米:借来的米,说明生活的困窘。
  • 羁怀:流浪者的思念和忧虑。

典故解析:
此诗并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反映了诗人陆游的生活境遇与内心感受,表现了他在秋季时节的孤独与思乡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陆游(1125-1210),字务观,号放翁,南宋著名的爱国诗人,文学家。他一生致力于报国,因而经历了多次的政治挫折,诗歌作品反映了他对国家和民生的深切关注。

创作背景:
这首《秋晓》写于陆游晚年,正值国破家亡之际,诗人身处困境,内心充满了对故国的忧虑与思念,注重描写秋天的氛围与个人的孤独情感。

诗歌鉴赏:

《秋晓》是一首充满秋意和个人情感的诗作。诗人在清晨中,乍醒时的环境描写,揭示了他生活的困窘与内心的孤独。从“菅席多年败见经”可以感受到诗人生活的艰辛,破旧的席子象征着他多年的贫困与困顿。接着“布衾木枕伴残更”进一步描绘了他的孤单与无奈。

诗中“嗈嗈天际雁初度,喔喔舍傍鸡乱鸣”的描绘,既展现了秋天的自然景象,又与人情相结合,显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雁的鸣叫与鸡的叫声交织,形成了一种生活气息,暗示着诗人对归属感的渴望。

“贷米未回愁灶冷,读书有课待窗明”则揭示了他对于生活的忧虑和对知识的追求。尽管生活艰难,诗人仍不忘读书,显示了他对理想的坚持与对未来的希望。

最后两句“一秋最恨空阶雨,滴破羁怀是此声”,以雨声作为情感的寄托,恰如其分地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与对无处诉说的孤独的无奈。整首诗使用了细腻的自然描写与深邃的内心独白,反映了陆游对人生的感悟与对故国的怀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菅席多年败见经:多年使用的草席已经破旧,反映生活的贫困。
  • 布衾木枕伴残更:简陋的被子和枕头,表现出孤独和无助。
  • 嗈嗈天际雁初度:描绘秋天的景象,雁群初飞,象征着远方与归属。
  • 喔喔舍傍鸡乱鸣:鸡鸣声打破了清晨的宁静,增添了生活的气息。
  • 贷米未回愁灶冷:借米未还,体现了生活的困境与愁苦。
  • 读书有课待窗明:即使生活艰难,仍希望能读书,表现了知识的渴望。
  • 一秋最恨空阶雨:秋雨让人感到更加孤寂,表现了对环境的厌恶。
  • 滴破羁怀是此声:雨声打破了内心的宁静,表达了流浪者的思乡情。

修辞手法:
全诗运用了对比、拟人等手法,表现孤独与生活的艰难。比如“空阶雨”的描写,不仅是自然现象的描写,还赋予了情感的色彩,形成了一种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描写与深刻的情感,表达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对故乡的思念,以及对理想的坚持。秋天的孤独伴随着对温暖生活的渴求,形成了鲜明的情感基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菅席:象征贫苦与困顿。
  • :象征思乡与归属。
  • 鸡鸣:生活的琐碎与真实。
  • 雨声:象征孤独与内心的涟漪。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菅席”指的是什么?
    A. 一种食物
    B. 用草编织的席子
    C. 一种乐器

  2. 诗中“贷米未回愁灶冷”反映了诗人的哪种情感?
    A. 喜悦
    B. 愁苦
    C. 无聊

  3. “一秋最恨空阶雨”中“空阶雨”表达了什么?
    A. 对秋天的喜爱
    B. 对孤独的厌恶
    C. 对生活的庆祝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同样反映了对国家和生活的思考。
  • 王维的《山居秋暝》:表现秋天的宁静与内心的感悟。

诗词对比:
可以与李白的《月下独酌》进行对比,两者都表现了孤独与思乡的情感,但陆游更注重生活的细节,而李白则更多地抒发个体的情感与哲思。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陆游诗文全集》
  • 《宋代诗人研究》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