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锡杖歌,送明楚上人归佛川(一作权德舆诗)》
时间: 2025-01-27 03:57:24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上人远自西天至,
头陀行遍南朝寺。
口翻贝叶古字经,
手持金策声泠泠。
护法护身惟振锡,
石濑云溪深寂寂。
乍来松径风露寒,
遥映霜天月成魄。
后夜空山禅诵时,
寥寥挂在枯树枝。
真法尝传心不住,
东西南北随缘路。
佛川此去何时回,
应真莫便游天台。
白话文翻译:
这位上人远道而来,从西天而至,
他以头陀的身份走遍了南朝的寺庙。
嘴里翻动着贝叶上的古老经文,
手中持着金策,声音清脆悦耳。
他护法、护身,唯有手中的锡杖在振动,
石头的溪流与云雾交织,深邃而寂静。
刚来时,松林小径上露水寒冷,
远处映照着霜天中的月亮,宛如人影。
夜晚在空山中禅诵的时分,
月光稀疏,挂在枯树的枝头。
真正的法则常常传递,但心不常驻,
东南西北,随缘而行之路。
佛川此行何时才能回来,
应当真实,不要随意游荡天台。
注释:
- 上人:指高僧或修道者。
- 头陀:修行者的一种,通常出家人以乞食为生。
- 贝叶:古代佛教经典的载体。
- 金策:象征权威的法器。
- 振锡:指振动锡杖,锡杖是和尚的法器之一。
- 松径:松树小径。
- 枯树枝:象征孤寂与生命的无常。
- 真法:真实的法门。
- 随缘路:根据因缘而行的道路。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皇甫曾是唐代的一位诗人,以其深厚的佛教文化背景和独特的诗风著称。他的诗作往往融合了自然景观与哲学思考,表现出对人生、信仰的深刻理解。
创作背景:
《锡杖歌》作于送别明楚上人归佛川之际,表达了对高僧的敬仰与对其修行生活的理解,反映了当时佛教文化的盛行及对精神追求的向往。
诗歌鉴赏:
《锡杖歌》以其简练的语言和深邃的意象展现了一个高僧的修行生活和内心世界。诗的开头描绘了高僧从西天而来的壮丽场景,给人一种神圣的感觉。接着,通过“口翻贝叶古字经”和“手持金策声泠泠”的描写,展现了他在传播佛法时的庄重与法力。整首诗中,作者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与高僧的修行生活相结合,使人感受到一种宁静的氛围。
再到后半部分,诗人以“真法尝传心不住,东西南北随缘路”表达了对佛法的深刻理解,强调了心灵的修行与物质世界的无常。最后,诗人用“佛川此去何时回,应真莫便游天台”作为结尾,既是对高僧的叮嘱,也是对自身修行的反思,体现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人远自西天至:高僧从遥远的西天而来,暗示其神秘而崇高的身份。
- 头陀行遍南朝寺:他行走于南朝的寺庙,象征对佛教的传播。
- 口翻贝叶古字经:口中念诵古老经文,显示其学识渊博。
- 手持金策声泠泠:手中持有金策,象征权威和法力。
- 护法护身惟振锡:锡杖在手,表示对信仰的坚定。
- 石濑云溪深寂寂:环境描绘出一种寂静的氛围,增强了诗的意境。
- 乍来松径风露寒:初到时,感受到自然的寒冷,反映出修行之路的艰辛。
- 遥映霜天月成魄:月亮映照,象征着心灵的明亮与清澈。
- 后夜空山禅诵时:描绘了禅修的场景,突显修行的宁静。
- 寥寥挂在枯树枝:孤独的存在,象征修行的孤独与坚定。
- 真法尝传心不住:真正的佛法难以把握,反映了心灵的追寻。
- 东西南北随缘路:随缘而行,体现了人生的无常与随意。
- 佛川此去何时回:对未来的思考,渴望归宿。
- 应真莫便游天台:对高僧的劝诫,珍惜修行,不要随意漂泊。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成魄”比喻佛法的清澈。
- 对仗:如“护法护身”与“乍来松径”,增加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增强了诗的情感深度。
主题思想:
整首诗传达了对佛教信仰的追求与对修行生活的深思,表达了宁静、孤独与生命的无常,展现了高僧坚定的信念与对世界的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西天:象征着神圣与理想的追寻。
- 松径:暗示修行的道路,清幽而孤独。
- 金策:象征权威与知识的传承。
- 月亮:象征心灵的明亮与纯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选择题:诗中的“上人”指的是哪个身份? A. 普通人
B. 高僧
C. 政客
D. 商人 -
填空题:诗中提到的“口翻贝叶古字经”,贝叶是古代__的载体。
-
判断题:诗中表达了对修行的轻视。(对/错)
答案:
- B
- 佛教经典
- 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赠花卿》杜甫
- 《夜泊牛渚怀古》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锡杖歌》均表达了对人生与理想的思考,但《静夜思》更侧重于个人情感,而《锡杖歌》则更关注于修行与佛法的追求。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古诗文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