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清似山栀馥似兰,何人淡墨试毫端。
若无密叶相遮映,全作江梅春晓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的意思是:清香如山栀子,芬芳似兰花,谁用淡墨在扇面上试笔呢?如果没有那密密的绿叶相互遮挡映衬,这全是春天清晨江边梅花的景象。
注释:
- 山栀:一种植物,花香清幽。
- 兰:指兰花,香气四溢,常用来形容高雅的气质。
- 淡墨:淡色的墨水,形容笔触轻柔。
- 毫端:毛笔的笔尖,指书写的地方。
- 密叶:茂密的树叶。
- 江梅:江边的梅花,春天开花,象征着春天的来临。
典故解析:
- 江梅:梅花在古代诗词中常被用来象征坚韧和高洁,尤其在冬春之交时开花,代表着春天的希望。
- 兰:在中国文化中,兰花象征着优雅和品德,常与文人雅士相联系。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姜特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作品以清新自然、意境深远而著称。诗中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风格上追求简洁明了,常用细腻的笔触描绘生活的点滴。
创作背景:
本诗创作于宋代,正值诗歌繁荣时期。诗人通过扇面上的水墨画描绘自然美,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与对自然的感悟。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清新自然的意象展示了诗人对山栀花和兰花的赞美,表现出一种淡雅的美感。诗句的前半部分通过比喻,巧妙地将清香与芬芳结合,给人一种清新脱俗的感觉。而后半部分则通过提问的方式,增加了诗的生动性,似乎在引导读者思考:是谁在这扇面上试笔?这样的提问不仅增强了诗的互动性,也让人对诗的意境产生了更深的思考。同时,最后一句提到“若无密叶相遮映”,将画面和自然环境结合,暗示了自然的美不仅在于花的芬芳,更在于背景的衬托,表现了诗人对自然和艺术的深刻理解。
诗词解析:
- 第一句:“清似山栀馥似兰”,将山栀花的清香与兰花的芬芳并列,突出其清新高雅的气质。
- 第二句:“何人淡墨试毫端”,通过疑问句引发思考,生动地表现了书画艺术的魅力。
- 第三句:“若无密叶相遮映”,展示了自然的和谐美,暗示美的呈现需要环境的衬托。
- 第四句:“全作江梅春晓看”,将梅花和春天的景象结合,带出一种春天的生机与希望。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香气与植物进行比喻,增强诗的表现力。
- 对仗:诗句结构整齐,增强了音韵的和谐。
- 设问:通过提问引导读者思考,增强诗的互动性。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是对自然美的赞美和对艺术创作的思考,表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对美的追求。通过山栀、兰花、梅花的描绘,反映出一种淡雅、清新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山栀:清香,象征纯洁和美好。
- 兰:高雅,象征品德与精神追求。
- 江梅:春天的希望,象征坚韧与生机。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两种植物是: A. 山栀和梅花
B. 兰花和山栀
C. 兰花和梅花
D. 以上都对 -
诗人通过哪种手法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A. 排比
B. 设问
C. 比喻
D. 拟人 -
诗的主题主要表现了对什么的赞美? A. 自然与艺术
B. 生活的繁忙
C. 人际关系
D. 战争的残酷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描绘春天的景象,但更侧重于战乱带来的愁苦。
- 李白《静夜思》:通过月光表达思乡之情,风格更为沉郁,与姜特立的清新自然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
- 《古诗词基础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