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春(正月十四日夜孙使君席上观雪,继而月复明)》
时间: 2025-01-11 11:44:4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武陵春(正月十四日夜孙使君席上观雪,继而月复明)
作者: 毛滂 〔宋代〕
风过冰檐环佩响,宿雾在华茵。
剩落瑶花衫月明。嫌怕有纤尘。
凤口衔灯金炫转,人醉觉寒轻。
但得清光解照人。不负五更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个寒冷的夜晚,风吹过冰冷的屋檐,发出清脆的铃声,宿雾笼罩着华丽的地毯。月光下,瑶花在风中摇曳,仿佛是对尘埃的畏惧。灯光在凤口中闪烁,醉人的酒气让人感到寒意轻盈。只要有明亮的月光照耀人心,就足以不辜负这五更时分的春意。
注释:
- 环佩: 指悬挂在衣服上的小铃铛,风吹动时发出声响。
- 宿雾: 指夜间留下的雾气。
- 瑶花: 美丽的花,常用以比喻女子的美丽。
- 凤口: 指一种装饰华丽的灯具,形状像凤凰的嘴。
- 金炫: 指金色的光辉,形容灯光明亮。
- 不负: 不辜负,意指珍惜或是把握住。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凤口”灯具,象征着富贵与华丽,常见于文人雅集的场合,体现了当时文人对奢华生活的追求。同时,雪与月的结合,突显出诗人在清冷环境中对春天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毛滂,字子美,号篱畔,南宋诗人,以词和诗著称,风格清新俊逸,常描绘自然景色与人生哲理。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正月十四,正值冬末春初,诗人借助雪夜月明的情景,抒发对春天的期待与珍惜,反映了当时文人聚会时的情景与心境。
诗歌鉴赏:
《武陵春》以其清新脱俗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诗人对春天的深切期盼与内心的宁静。诗的开头通过“风过冰檐环佩响”设置了一个清冷而富有动感的场景,随之而来的“宿雾在华茵”则将视线引向更具诗意的细节,营造出一种朦胧的美感。月光洒在瑶花上,仿佛是为其披上了一层薄纱,增添了几分梦幻的色彩。
随着描绘的深入,诗人对尘埃的“嫌怕”反映出对纯洁和美好的渴望,而“凤口衔灯金炫转”的意象则带来了一种奢华的享受,象征着人们在冷夜中依然享受着温暖与光明。最后一句“但得清光解照人”,更是回归到对光明与希望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对未来春天的美好期待,以及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整首诗在形式上运用了对仗与韵律的美,让人感受到一种流畅的音乐感,情感上则在清冷中透出温暖,展现了诗人细腻的内心世界和对生活的热爱。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风过冰檐环佩响:风吹过冰冷的屋檐,发出清脆的铃声,传达出冬季的寒冷与孤寂。
- 宿雾在华茵:夜间的雾气依旧笼罩着华美的地毯,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 剩落瑶花衫月明:月光下,瑶花在风中摇曳,似乎映衬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美丽。
- 嫌怕有纤尘:对尘埃的排斥,象征了对纯净与完美的追求。
- 凤口衔灯金炫转:华丽的灯光在夜色中闪耀,代表着奢华与温暖。
- 人醉觉寒轻:人在酒醉中感受到寒冷似乎变得轻盈,表现出一种忘却烦恼的状态。
- 但得清光解照人:只要有明亮的月光照耀,便能驱散内心的阴霾。
- 不负五更春:不辜负这美好的春天时光,表达了对生活的珍惜。
修辞手法:
- 比喻: “凤口衔灯”比喻华丽的灯具,增添了诗的华美感。
- 拟人: “人醉觉寒轻”赋予了人的情感,让诗意更为生动。
- 对仗: 诗中多处使用对仗手法,使得整首诗更具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雪夜的清冷与月光的温暖,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珍惜,传递了诗人对生活细腻的感悟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冰檐: 冷酷与孤寂的象征,体现了冬季的寒冷。
- 华茵: 代表着奢华与美好,传达出一种生活的优雅。
- 瑶花: 象征美丽与纯洁,引发人们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 月光: 代表希望与宁静,照亮内心的黑暗。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环佩”指的是什么? A. 风铃
B. 花瓣
C. 霜雪
D. 星星 -
诗中提到的“凤口”是指什么? A. 一种鸟
B. 一种灯具
C. 一种花
D. 一种酒 -
诗的最后一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对过去的怀念
B. 对春天的期待
C. 对寒冷的厌倦
D. 对夜晚的赞美
答案:
- A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夜泊牛渚怀古》 - 李白
- 《春夜喜雨》 - 杜甫
诗词对比: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以其豪放的风格与对历史的沉思形成鲜明对比,而毛滂的《武陵春》则更注重于细腻的情感与自然的描绘,体现了不同诗人对人生与自然的不同理解。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毛滂诗词研究》
以上是对《武陵春》的全面解析,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这首古诗的魅力与深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