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宣叔秘丞遗川牋及粉纸二轴》

时间: 2025-04-27 18:55:13

蜀人捣玉屑,楚客调金粉。

制牋君有赠,草疏我无蕴。

宜书杨雄辞,莫写屈原愤。

谁识此意微,曾非事摇吻。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蜀人捣玉屑,楚客调金粉。
制牋君有赠,草疏我无蕴。
宜书杨雄辞,莫写屈原愤。
谁识此意微,曾非事摇吻。

白话文翻译:

蜀地的人捣制玉屑,楚国的客人调和金粉。
制作信笺的君子有赠品,然而我的草书却显得稀疏,毫无韵味。
应该写杨雄的辞章,不要写屈原的愤懑。
谁能懂我这微妙的心思,难道不是因为情感的摇曳而已?

注释:

  • 蜀人:指蜀地的人,古代指蜀国的人民,以制玉工艺著称。
  • 捣玉屑:捣制玉石的碎屑,用于制作精美的物品。
  • 楚客:指楚国的客人,楚国以其金粉闻名。
  • 制牋:制作信笺,牋指信纸。
  • 草疏:草书字迹稀疏,缺乏韵味和气质。
  • 杨雄:汉代著名文学家,以辞章著称。
  • 屈原:楚国著名诗人,以其忧国忧民的情怀和愤懑情绪而闻名。
  • 意微:微妙的情感,难以言表的思想。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梅尧臣(1002年-1060年),字子华,号圣俞,宋代著名诗人、文学家。他曾任职于朝廷,后因政见不合而辞官,晚年隐居于家中,专注于诗词创作。梅尧臣的诗风清新,善于描写自然景物和人情世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梅尧臣隐居期间,反映了他对文学和艺术的深刻理解与追求。诗中表达了他对信笺制作的感慨以及对文学创作的思考,蕴含了对古代文人的崇敬和对自身创作的自省。

诗歌鉴赏:

这首诗体现了梅尧臣对文学的深刻理解与追求,开篇以“蜀人捣玉屑,楚客调金粉”引入,描绘了两种不同地域文化中的精致工艺,分别象征着蜀地的细腻与楚国的华美。随后,诗人自谦于自己的作品,感叹信笺制作的赠品和自己草书的稀疏,表现了对自我艺术水平的不满与反思。

在“宜书杨雄辞,莫写屈原愤”中,诗人提出了文学创作的方向,认为应该写出清新脱俗的作品,而不是沉浸于屈原的愤懑之中。这里不仅展现了诗人对两位古代文学家的态度,也反映了他对文学内容与形式的追求。最后一句“谁识此意微,曾非事摇吻”则是情感的升华,表达了诗人对内心细腻情感的渴望与孤独,强调了真正理解自己情感的人是极其稀少的。

整首诗在意象上展现了梅尧臣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具有深刻的文学批评价值,同时也流露出对自我创作的思考与追求,值得细细品味。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蜀人捣玉屑:展现了蜀地的工艺精美,意在引起对精致事物的重视。
  2. 楚客调金粉:楚国的文化华丽,暗示文学的多样性。
  3. 制牋君有赠:制信笺的工匠有赠品,寓意对艺术创作的期待。
  4. 草疏我无蕴:自谦于自己的书法,体现了诗人对自身不足的反思。
  5. 宜书杨雄辞:提到杨雄,强调清新之作的价值。
  6. 莫写屈原愤:暗示对消极情绪的抵制,倡导积极向上的创作态度。
  7. 谁识此意微:表达内心的孤独与不被理解的感慨。
  8. 曾非事摇吻:情感的摇曳与不安,进一步加深了情感的复杂性。

修辞手法:

  • 比喻:通过“蜀人捣玉屑”和“楚客调金粉”比喻高雅的艺术追求。
  • 对仗:上下句之间对称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反衬:通过对比自我与他人的作品,表现内心的自我否定与反思。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对艺术创作的思考与个人情感的表达,强调文学应追求清新与积极的情感,而不仅仅是悲愤与怨恨。通过自谦与反思,诗人展示了对自我艺术修养的追求,同时也对他人作品的尊重与欣赏。

意象分析:

  • 蜀人:象征着细腻与工艺之美,代表一种追求完美的精神。
  • 楚客:体现了文化的华丽,代表着丰富的情感表达。
  • 玉屑与金粉:象征着艺术创作的精致与华美,反映了诗人对创作的追求。
  • 信笺:作为文学创作的载体,代表着诗人内心情感的表达与传递。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蜀人主要是以什么著称? A. 书法
    B. 工艺
    C. 诗歌

  2. 诗人希望写作的对象是哪个文学家? A. 屈原
    B. 杨雄
    C. 李白

  3. “草疏我无蕴”中的“蕴”指的是什么? A. 书法的技巧
    B. 内涵与深度
    C. 文化的传承

答案:

  1. B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春望》
  • 白居易《琵琶行》
  • 陶渊明《饮酒》

诗词对比:

  • 李白《将进酒》与梅尧臣的作品相比,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感悟,但李白更偏向于豪放与洒脱,而梅尧臣则倾向于细腻与自省。
  • 屈原《离骚》与梅尧臣诗中的屈原意象形成鲜明对比,屈原的愤懑与梅尧臣的追求清新形成了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宋代诗词研究》
  • 《梅尧臣诗文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