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浪淘沙令
人要悟黄芽,忽恋荣华。
俗家出了做仙家。
物物拈来都打破,藉甚婴娃。
蓬岛现光华。
翠雾红霞。
长春园里看灵葩。
覆焘清光仍自许,得得休夸。
白话文翻译:
人要领悟自然的真理,却又不知不觉地迷恋于世俗的荣华富贵。
在世俗家庭中出身的人,如何能够成为神仙。
眼前的万物都可以随手打碎,何必为这些稚嫩的孩子担忧呢。
蓬莱仙岛上闪耀着光华。
翠绿的雾气和红色的霞光交织在一起。
长春园中欣赏那灵动的花朵。
即使光辉照耀在身上,我仍然自我满足,不需要自夸。
注释:
- 黄芽:指自然的真理和智慧。
- 荣华:指世俗的富贵和名利。
- 仙家:指修道成仙的人。
- 婴娃:指稚嫩的孩子,暗指世俗的纷扰。
- 蓬岛:传说中的神仙居住地,象征着理想的境界。
- 灵葩:灵动的花朵,代表自然之美。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王哲,元代诗人,以其清新脱俗的风格著称,作品多表现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世俗的反思。
创作背景:这首《浪淘沙令》写于元代社会动荡之际,诗人以对美好自然的向往表达对尘世繁华的厌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思想情感。
诗歌鉴赏:
《浪淘沙令》是一首蕴含深厚哲理的词作,诗中通过对自然与世俗的对比,展现了诗人追求精神自由和超脱的愿望。开头提到“人要悟黄芽”,强调了对自然真理的追求,但紧接着又提到“忽恋荣华”,反映了人性中的矛盾和迷惘。王哲用“俗家出了做仙家”这一句,揭示了世俗与理想之间的巨大鸿沟,表现出对现实的不满。
接下来的句子“物物拈来都打破,藉甚婴娃”,则表达了对世俗纷扰的无奈和对纯真天性的渴望。诗中提到的“蓬岛现光华”、“翠雾红霞”等意象,更是营造出一种理想的美好境界,仿佛在呼唤人们向往超脱的生活。
最后“覆焘清光仍自许,得得休夸”则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尽管身处繁华之中,诗人却选择不自夸,体现出一种朴素内敛的情感。这种情感在全诗中反复回荡,展现出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人要悟黄芽:人要领悟自然的真理。
- 忽恋荣华:却又无意中迷恋世俗的富贵。
- 俗家出了做仙家:在世俗家庭出生的人,如何能够成为神仙。
- 物物拈来都打破:眼前的万物随手可破,象征对世俗的轻视。
- 藉甚婴娃:为何要为这些稚嫩的孩子担忧,暗示对世俗的无奈。
- 蓬岛现光华:理想境界,闪耀着光辉。
- 翠雾红霞:描绘自然的美丽景色。
- 长春园里看灵葩:在长春园中欣赏灵动的花朵,象征对自由的向往。
- 覆焘清光仍自许:即使光辉照耀在身上,仍然自我满足。
- 得得休夸:不需要自夸,表现出内心的淡泊。
修辞手法:
- 比喻:用“蓬岛”象征理想的境界,增强了诗歌的意境。
- 对仗:如“翠雾红霞”,展现了和谐美的画面。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增强了诗的生动性。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世俗繁华的厌倦与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人生哲学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芽:象征自然的智慧。
- 荣华:象征世俗的诱惑。
- 蓬岛:象征理想的境界。
- 灵葩:象征自由与自然之美。
这些意象在诗中交织,构成了诗人内心的矛盾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浪淘沙令》的作者是谁? A. 李白
B. 王哲
C. 杜甫
D. 白居易 -
诗中提到的“黄芽”象征什么? A. 荣华富贵
B. 自然真理
C. 世俗家庭
D. 灵动花朵 -
诗的主要情感基调是什么? A. 欢乐
B. 失落
C. 厌倦与向往
D. 忧伤
答案:
- B
- B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将进酒》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王哲的《浪淘沙令》和李白的《将进酒》都表达了对人生的思考,但王哲更偏向于对世俗的反思和超脱的追求,而李白则展示了豪放与洒脱的个性,反映出不同的生活态度和思想境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人王哲研究》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