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十一日晨兴三首》

时间: 2025-01-11 10:09:09

江上秋阴合,柯山晓雨来。

貂裘欲辞箧,纨扇已生埃。

落叶湿相藉,晚花寒未开。

殷勤探黄菊,九日泛清杯。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八月十一日晨兴三首 张耒 〔宋代〕

江上秋阴合,柯山晓雨来。 貂裘欲辞箧,纨扇已生埃。 落叶湿相藉,晚花寒未开。 殷勤探黄菊,九日泛清杯。

白话文翻译:

江面上秋天的阴云渐渐聚合,柯山的早晨迎来了细雨。 貂裘即将从箱中取出,纨扇却已积满了尘埃。 湿漉漉的落叶相互依偎,晚开的花儿在寒风中尚未绽放。 我殷勤地探望那黄菊,九月的日子里举杯畅饮清酒。

注释:

  • 江上秋阴合:江面上秋天的阴云聚集。
  • 柯山:地名,具体位置不详,可能是诗人所在的地方。
  • 貂裘:用貂皮制成的衣服,常用来象征富贵或温暖。
  • 纨扇:细绢制成的扇子,常用来象征夏日或女子的温婉。
  • 相藉:相互依偎。
  • 殷勤:热情而周到。
  • 九日:指农历九月初九,重阳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耒(1054-1114),字文潜,号柯山,北宋文学家、政治家。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反映了宋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此诗创作于宋代,具体创作背景不详,但从诗中可以感受到秋日的萧瑟和诗人的闲适心情。

创作背景: 这首诗描绘了秋日的景象,通过自然景物的变化来表达诗人的情感。诗中提到的“貂裘”和“纨扇”反映了季节的转换,而“黄菊”和“九日泛清杯”则暗示了重阳节的习俗,表达了诗人对节日的期待和对自然的热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秋日的景象为背景,通过细腻的笔触描绘了江上阴云、晓雨、落叶和晚花等自然元素,营造出一种萧瑟而又宁静的氛围。诗中的“貂裘欲辞箧,纨扇已生埃”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表达了季节的更替和时光的流逝。而“殷勤探黄菊,九日泛清杯”则展现了诗人对重阳节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语言凝练,意境深远,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江上秋阴合”:描绘了江面上秋天的阴云聚集,营造出一种压抑而又宁静的氛围。
  2. “柯山晓雨来”:柯山的早晨迎来了细雨,增添了秋日的湿润和凉意。
  3. “貂裘欲辞箧”:貂裘即将从箱中取出,暗示了季节的转换,从夏日到秋日。
  4. “纨扇已生埃”:纨扇却已积满了尘埃,与貂裘形成对比,强调了季节的变化。
  5. “落叶湿相藉”:湿漉漉的落叶相互依偎,描绘了秋日的萧瑟和凄凉。
  6. “晚花寒未开”:晚开的花儿在寒风中尚未绽放,表达了秋日的寒冷和生命的顽强。
  7. “殷勤探黄菊”:诗人热情而周到地探望那黄菊,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节日的期待。
  8. “九日泛清杯”:九月的日子里举杯畅饮清酒,暗示了重阳节的习俗和诗人的闲适心情。

修辞手法:

  • 对比:通过“貂裘”和“纨扇”的对比,突出了季节的转换。
  • 拟人:“落叶湿相藉”和“晚花寒未开”赋予了自然景物以人的情感。
  • 象征:黄菊象征着重阳节,清杯象征着诗人的闲适心情。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季节变化的感慨和对自然的热爱。诗中通过对貂裘、纨扇、落叶和晚花的描写,展现了秋日的萧瑟和凄凉,而黄菊和清杯则体现了诗人对重阳节的期待和对生活的热爱。整首诗情感基调平和而深沉,体现了宋代文人追求自然与和谐的生活态度。

意象分析:

  • 江上秋阴:象征着秋日的压抑和宁静。
  • 柯山晓雨:象征着秋日的湿润和凉意。
  • 貂裘:象征着富贵和温暖。
  • 纨扇:象征着夏日和女子的温婉。
  • 落叶:象征着秋日的萧瑟和凄凉。
  • 晚花:象征着秋日的寒冷和生命的顽强。
  • 黄菊:象征着重阳节和诗人的热情。
  • 清杯:象征着诗人的闲适心情。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貂裘”和“纨扇”分别象征着什么? A. 富贵和夏日 B. 温暖和女子的温婉 C. 季节的转换 D. 秋日的萧瑟

  2. 诗中的“黄菊”象征着什么? A. 秋日的凄凉 B. 重阳节 C. 诗人的热情 D. 生活的热爱

  3. 诗中的“九日泛清杯”暗示了什么节日? A. 中秋节 B. 重阳节 C. 端午节 D. 春节

答案:1. C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同样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 杜甫的《登高》:通过描绘秋日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张耒的《八月十一日晨兴三首》与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两首诗都描绘了秋日的景象,但张耒的诗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和对节日的期待,而王维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诗人对亲人的思念。

参考资料:

  • 《宋诗选注》
  • 《张耒诗集》
  • 《中国古代文学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