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蕲州行营作》

时间: 2025-02-04 16:23:17

蕲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尽柳花残。

朱旗半卷山川小,白马连嘶草树寒。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蕲水城西向北看,桃花落尽柳花残。
朱旗半卷山川小,白马连嘶草树寒。

白话文翻译:

在蕲水城西面向北望去,桃花已经凋落,柳花也已凋谢。
朱色的旗帜微微卷起,映衬出渺小的山川,白马不停地嘶鸣,寒风中草木显得冷淡。

注释:

  • 蕲水城:蕲州,今湖北蕲春,是唐代的一个重要城镇。
  • 桃花柳花:指春天的花卉,桃花象征春天的美好,柳花则常与春风相伴。
  • 朱旗:红色的旗帜,通常用于军营,象征着战斗和威武。
  • 连嘶:连续不断地嘶鸣,形容马匹的声音。
  • 草树寒:指寒冷的天气使得草木显得萧条。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典故,但桃花与柳花常常作为春日的象征,反映出诗人对春天的怀念与感伤。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戴叔伦,字宗道,号贯云,唐代诗人,出生于现在的湖北,活跃于开元、天宝年间。他以描写山水、田园和边塞风光而著称,语言清新自然,情感真挚。

创作背景:

诗作创作于唐代,正值唐朝盛世,诗人可能因战乱或个人经历,感受到时光流逝与自然变迁之间的无奈与感慨。

诗歌鉴赏:

《蕲州行营作》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春天的凋零与生命的流逝。诗的开头以“蕲水城西向北看”开篇,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透过诗人的眼睛,我们仿佛也能看到那落花残柳的场景。接着,诗人以“朱旗半卷”描述军营的景象,暗示着战斗的沉重与不安,朱色的旗帜在这萧瑟的环境中显得格外突兀,给人一种紧张感。最后“白马连嘶”则将诗人的情感推向高潮,嘶鸣的白马与寒冷的草木形成鲜明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无奈和对生命脆弱的感慨。整首诗通过简练的语言,凝练出了深厚的情感与丰富的意境,是一首耐人寻味的作品。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蕲水城西向北看:诗人站在蕲水城的西面,向北眺望,设定了观察的视角。
  2. 桃花落尽柳花残:春天的桃花已经凋零,柳花也不再鲜艳,传达出一种时光流逝的感觉。
  3. 朱旗半卷山川小:军旗微微卷起,暗示着一种紧张的氛围,同时“山川小”可能暗示诗人对广阔天地的渺小感。
  4. 白马连嘶草树寒:白马的嘶鸣声在寒冷的环境中更加显得孤独,表现了诗人的悲凉心情。

修辞手法:

  • 对比:桃花与柳花的凋谢与“朱旗”的鲜艳形成对比,突出春的残缺与战斗的氛围。
  • 拟人:白马的嘶鸣仿佛在诉说着某种情感,赋予了马以情感。
  • 意象:桃花、柳花、朱旗、白马等意象共同构成了一幅生动的春日画面,富有象征意义。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对春天景色的描绘,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的感慨和对时光流逝的无奈,表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桃花:象征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
  • 柳花:与春天相关,亦表现出温柔与脆弱。
  • 朱旗:象征着军事与权力,带有紧迫感。
  • 白马:象征着孤独与无助,反映出内心的挣扎。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桃花”与“柳花”分别象征什么? A. 春天的美好与生命的短暂
    B. 夏天的炎热与秋天的丰收
    C. 冬天的寒冷与春天的希望

  2. “朱旗半卷”在诗中有什么象征意义? A. 象征着战斗的紧迫感
    B. 象征着节日的欢快
    C. 象征着闲适的生活

答案:

  1. A
  2.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同样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生感慨。
  • 孟浩然的《春晓》:表现春天的美丽与生命的欣欣向荣。

诗词对比:

  • 戴叔伦的《蕲州行营作》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对比:两首诗都描绘了自然景观,但戴叔伦更侧重于春天的凋零与忧伤,而王之涣则表现出广阔的视野与壮丽的景色,反映出不同的情感基调。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唐代诗人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