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曲献仙音(题姜子野雪溪图)》
时间: 2025-01-25 18:24:00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法曲献仙音(题姜子野雪溪图)
梅失黄昏,雁惊白昼,脉脉斜飞云表。
絮不生萍,水疑浮玉,此景正宜舒啸。
记夜悄曾乘兴,何必见安道。系船好。
想前村未知甚处。吟思苦,谁游灞桥路杳。
清饮一瓢寒,又何妨分傍茶灶。
野屋萧萧,任楼中低唱人笑。
渐东风解冻,怕有桃花流到。
白话文翻译:
梅花在黄昏时分凋落,雁儿在白昼中惊飞,轻轻地斜飞在云端。
柳絮未曾在水面上生长,水面似乎浮动着玉石,这样的景致正适合我高歌。
记得那夜的宁静,曾因兴致而出游,何必再见到安道呢?系好船只也不错。
想必前村的情况我还不知道。吟诵时思绪苦闷,谁能在灞桥游玩呢?
清饮一瓢寒水,又何妨在茶灶旁共享温暖?
野外的小屋孤寂,任凭楼中低吟的人笑声传来。
渐渐的,东风解冻,怕是会有桃花随风飘落。
注释:
- 梅失黄昏:梅花在黄昏时凋谢,寓意时间流逝。
- 脉脉斜飞云表:形容雁在空中轻轻地飞翔,带着些许忧伤。
- 絮不生萍:柳絮还未在水面上生出,表明春天尚未到来。
- 安道:指的是李白,曾在此处游历,诗人对此并不执着。
- 灞桥:指的是灞河旁的桥,象征着游历和思乡。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张炎(生卒年不详),宋代诗人,以词闻名,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抒发个人情感。他的作品常带有浓厚的个人情感和对自然的细腻观察。
创作背景: 这首诗作于张炎游历时,以雪溪图为题材,描绘了冬季的景象,表现了对自然的热爱与思索,同时也流露出对生活的感悟和对未知的渴望。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细致的描写,展现了冬末春初的自然景象,传达了作者对生活的深刻思考。开头以“梅失黄昏,雁惊白昼”描绘了时间的流逝和自然的变化,体现了生命的无常。诗人通过对景的描绘,表达了内心的孤独和对自由的渴望。接下来,诗人回忆起宁静的夜晚,表现了一种无拘无束的生活态度,既有对过去的怀念,也有对未来的期待。最后,随着季节的变化,诗人感受到春天的气息,展现了希望与生机。整首诗意境深远,情感真挚,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与哲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梅失黄昏”:梅花凋谢,象征着时光的流逝和生命的脆弱。
- “雁惊白昼”:白天的宁静被惊飞的雁打破,暗示着内心的动荡。
- “脉脉斜飞云表”:描述雁的飞行姿态,蕴含着诗人的柔情与思绪。
- “絮不生萍”:柳絮和浮萍未生,表明冬末春初,万物尚未复苏。
- “此景正宜舒啸”:诗人感慨此情此景正合自己高歌,体现出一种洒脱的精神。
- “记夜悄曾乘兴”:回忆夜间出游的兴致,表现出一种对自由的向往。
- “想前村未知甚处”:对未知的渴望,有点儿忧虑和孤独。
- “清饮一瓢寒”:与自我对话,清饮寒水,表达心灵的清净与孤独。
- “渐东风解冻”:春风来临,万物复苏,象征着新的希望与生机。
修辞手法:
- 比喻:“水疑浮玉”,将水面比作玉,增加了诗的美感和意象。
- 拟人:“任楼中低唱人笑”,赋予低唱的人以笑声,表现出一种轻松的生活气息。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的手法,如“梅失黄昏,雁惊白昼”,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对生活的感悟,展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采用细腻的观察与深刻的思考,体现出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思索。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梅:象征着坚韧与清高。
- 雁:象征着自由与思念。
- 水:象征着生命与流动。
- 桃花:象征着春天的来临和生命的美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梅失黄昏”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失落 B. 欢愉 C. 无奈 -
“渐东风解冻”中的“解冻”指的是什么?
A. 冬天结束 B. 夏天到来 C. 秋天来临 -
诗人对前村的想法是什么?
A. 希望去探访 B. 无所谓 C. 恨之入骨
答案:
- A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江雪》 by 柳宗元
- 《春望》 by 杜甫
诗词对比:
- 与李白的《夜泊牛津》相比,两首诗都体现了对自然的感悟与思索,但张炎的作品更为细腻,情感更为深沉。
- 杜甫的《春望》则在政治与人生的沉重中展现出另一种情感基调,诗人对时局的忧虑与无奈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教程》
- 《诗词基础知识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