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净道人东游》

时间: 2025-02-04 15:39:32

身服竺乾教,心为邹鲁儒。

观风游稷下,访古入中都。

短景程途远,寒原店舍孤。

东州多俊造,能赏碧云无。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净道人东游 徐铉 〔唐代〕 身服竺乾教,心为邹鲁儒。 观风游稷下,访古入中都。 短景程途远,寒原店舍孤。 东州多俊造,能赏碧云无。

白话文翻译:

我身着佛教的服饰,内心却坚守儒家的教诲。 我游历于稷下观察风俗,深入中都探访古迹。 虽然行程短暂且路途遥远,但在寒冷的原野上,旅店显得格外孤独。 东州有许多才华横溢的人,他们能否欣赏这碧云的美景呢?

注释:

  • 身服竺乾教:竺乾,指佛教,因佛教起源于印度(古称天竺)。
  • 心为邹鲁儒:邹鲁,指儒家,因孔子故乡在邹,孟子故乡在鲁。
  • 观风游稷下:稷下,古代齐国的学宫,指游学。
  • 访古入中都:中都,指古代的都城,这里泛指古迹。
  • 短景程途远:短景,指时间短暂;程途远,指路途遥远。
  • 寒原店舍孤:寒原,指寒冷的原野;店舍孤,指旅店孤独。
  • 东州多俊造:东州,指东方地区;俊造,指才华横溢的人。
  • 能赏碧云无:碧云,指美丽的云彩;无,疑问词,表示能否。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徐铉,唐代文学家,字鼎臣,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他博学多才,擅长诗文,与弟徐锴并称“二徐”。徐铉的诗风清新自然,多写景抒情,此诗表达了他对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以及对游历生活的感慨。

创作背景: 此诗是徐铉送别一位名叫净的道人东游时所作,表达了对友人旅途的关切和对东方文化人才的期待。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对比佛教与儒家的思想,展现了作者内心的复杂情感。首联直接点明了自己的身份与信仰的矛盾,既身着佛教的服饰,又心怀儒家的教诲。颔联与颈联描绘了游历的场景,既有学宫的观察,也有古迹的探访,但旅途的孤独与遥远也跃然纸上。尾联则寄托了对东方才俊的期待,希望他们能够欣赏自然之美,体现了作者对文化交流的重视。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首联:通过“身服”与“心为”的对比,展现了作者身份与信仰的矛盾。
  • 颔联:“观风”与“访古”体现了作者的游历目的,既有学术的追求,也有历史的兴趣。
  • 颈联:“短景”与“程途远”、“寒原”与“店舍孤”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了旅途的艰辛与孤独。
  • 尾联:“东州多俊造”表达了对东方人才的期待,“能赏碧云无”则寄托了对自然之美的欣赏。

修辞手法:

  • 对比:首联中的“身服”与“心为”,颈联中的“短景”与“程途远”等,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如“观风”对“访古”,“短景”对“程途远”等,增强了语言的韵律美。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主题是表达作者对佛教与儒家思想的融合,以及对游历生活的感慨和对东方文化人才的期待。

意象分析:

  • 意象词汇:“竺乾教”、“邹鲁儒”、“稷下”、“中都”、“寒原”、“碧云”等,这些词汇不仅描绘了具体的场景,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徐铉是哪个朝代的诗人? A. 唐代 B. 宋代 C. 明代 D. 清代

  2. 诗中的“竺乾教”指的是什么? A. 道教 B. 佛教 C. 儒家 D. 法家

  3. “观风游稷下”中的“稷下”指的是什么? A. 古代齐国的学宫 B. 古代楚国的学宫 C. 古代燕国的学宫 D. 古代赵国的学宫

答案:

  1. A
  2. B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送友人》:同样是送别诗,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情与祝福。
  • 王维《送别》: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离别的感慨。

诗词对比:

  • 徐铉的《送净道人东游》与李白的《送友人》:两者都是送别诗,但徐铉的诗更多地融入了佛教与儒家的思想,而李白的诗则更注重情感的直接表达。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徐铉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徐铉诗歌的重要资料。
  • 《中国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徐铉的生平与创作,是了解徐铉诗歌背景的重要参考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