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已怪社愆期,尚喜巢如故。
过了清明未肯来,莫被春寒误。
常傍画檐飞,忽委空梁去。
忘却王家与谢家,别有衔泥处。
白话文翻译:
已经怪罪社雀的到期太晚,但仍然高兴它的巢依旧在。
已过了清明时节,它却还是不肯回来,莫要让春寒误了它。
常常在画檐边飞翔,忽然又落到空荡的梁上。
忘记了王家和谢家的巢,另有一个地方衔泥筑巢。
注释:
- 社:社雀,指燕子。
- 愆期:指约定的时间到了却没有来。
- 清明:指清明节,通常在每年的4月5日左右,是春季的重要节气。
- 衔泥处:燕子在筑巢时常常衔泥,这里指的是燕子的栖息地。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士俊,号天池,宋代著名诗人、词人及政治家。他的诗歌以清新典雅著称,尤其擅长描写自然景物和社会人情。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当时社会动荡,诗人通过描写燕子的迟归,表达了对自然规律和时光流逝的感慨,同时也反映了个人情感的孤独与思乡之情。
诗歌鉴赏:
这首《朝天子 其六 燕》通过燕子的归来与迟迟不归,表现了人们对春天的渴望和对自然变化的敏感。诗的开头,诗人对燕子未按时归来的怪责,反映了对自然规律的期待与无奈。燕子作为春天的使者,其归来象征着万物复苏和生命的延续。
接着,诗人描绘了燕子在屋檐下飞翔的场景,生动地展现了燕子灵动的形象。在“常傍画檐飞,忽委空梁去”一句中,通过对燕子飞翔的细腻描写,可以感受到春日的温暖与自由,同时也引发对燕子归宿的思考。最后一句“别有衔泥处”则暗示了燕子可能有其他的栖息地,象征着生活中的不确定性与变迁。
整首诗通过细腻的意象、清新的语言,传达出一种怀旧与期待的情感,既有对燕子归来的盼望,也有对生活中变化的无奈,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生命的深刻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已怪社愆期:已然对燕子归来的晚期表示怪责,体现了对自然规律的期待。
- 尚喜巢如故:尽管怪责,仍然欣喜燕子的巢依旧存在,表达了一种安慰。
- 过了清明未肯来:清明节已过,燕子却依旧未归,暗示时间的流逝与燕子的迟归。
- 莫被春寒误:希望燕子不要被春寒所影响,表现了诗人的关切与期待。
- 常傍画檐飞:描绘燕子在屋檐下飞翔的场景,展现了燕子的灵动。
- 忽委空梁去:燕子突然飞向空荡的梁上,表现了自由与不羁。
- 忘却王家与谢家:暗示燕子与人家疏离,反映了生活中的变迁。
- 别有衔泥处:暗示燕子有其他栖息之地,象征着生活的选择与多样性。
修辞手法:
- 拟人:将燕子的迟归和飞翔赋予人性化的情感。
- 对仗:全诗保持了对称的结构,增强了音韵的美感。
- 比喻:通过燕子的行为比喻自然的变化与人情的无常。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燕子的形象,表达了对春天的期待与对生活变迁的感慨,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及对人情冷暖的深刻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燕子:象征春天与生命的复苏,也代表着归属与离散。
- 画檐:象征安宁与温暖的家。
- 空梁:象征孤独与无依无靠的状态。
- 泥:象征生活的根基与归宿。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已怪社愆期”中的“社”指什么?
- A. 社区
- B. 燕子
- C. 祭祀
-
诗中提到的“清明”是指哪个节气?
- A. 春分
- B. 清明节
- C. 立春
-
诗人对燕子的态度是?
- A. 失望
- B. 喜欢
- C. 无所谓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燕子归来》 by 李白
- 《春晓》 by 孟浩然
诗词对比:
- 李白的《燕子归来》中表达了对燕子的期待,与刘克庄的情感相似,但李白更强调燕子带来的春天气息,而刘克庄则关注燕子的迟归与孤独感。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指南》
- 《刘克庄诗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