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平床岭
作者: 刘克庄 〔宋代〕
一动非容易,三年议始成。
倩人挑旅橐,买纸劄山程。
下岭峰如拜,登崖树若迎。
暂无尘事汩,便觉长吟情。
白话文翻译:
这次出行并不容易,经过三年的商议才终于成行。
请人挑着行李包,去买纸和笔记录山中的旅程。
下岭时,山峰似乎在向我致敬;登上崖顶时,树木仿佛在迎接我。
暂时没有世俗的烦扰,便感到心中有悠长的吟唱之情。
注释:
字词注释:
- 一动:出行的举动。
- 非容易:不是容易的事情。
- 旅橐:旅行的包袱。
- 劄:纸张,通常指便条或记录。
- 山程:山中的路程。
- 下岭:下山。
- 拜:向我致敬。
- 登崖:登上悬崖。
- 尘事:世俗的事务。
- 汩:困扰,烦扰。
典故解析:
- 诗中提到的“三年”,可能暗示长时间的准备与思考,反映出古人对出行的重视与谨慎。
- “下岭峰如拜,登崖树若迎”形象地描绘了自然景观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传达出对大自然的敬仰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季和,号天池,晚号白云山人,南宋诗人,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诗歌风格多样,既有豪放之作,也有细腻之笔,擅长描写自然景观,表达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社会动荡和人心浮动之时,刘克庄以此诗表达对自然的向往和逃避世俗烦恼的渴望,反映了他内心的宁静与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平床岭》是一首表现出行与自然的诗作。全诗通过四联诗句,描绘了诗人出行的艰辛与对自然的敬仰。首联“一动非容易,三年议始成”开篇即表明出行的不易,三年的酝酿不仅展现了诗人对旅行的慎重态度,也暗示出一种对理想与现实之间矛盾的思考。接着,诗人描绘了出行的细节,倩人挑着行李,买纸记录旅程,这不仅是一种生活的写照,也是对旅行过程的珍视。
中间两联则通过对山峰与树木的拟人化描写,展示了人与自然之间的亲密关系。山峰的“拜”与树木的“迎”不仅是对自然景观的赞美,更是对自然灵性的一种感悟。最后一句“暂无尘事汩,便觉长吟情”则升华了整首诗的情感,表明了诗人在远离尘嚣后,内心的宁静与对生命的深思。
整首诗流露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对自由的向往,反映了诗人对世俗繁忙的逃避与对自然的崇敬,具有很强的艺术表现力与哲理深度。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一动非容易,三年议始成。
出行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经过三年的讨论才终于决定。 -
倩人挑旅橐,买纸劄山程。
请人挑着旅行的行李,去购买纸张和笔以记录旅途。 -
下岭峰如拜,登崖树若迎。
下山时,山峰似乎在向我致敬;登高时,树木仿佛在向我迎接。 -
暂无尘事汩,便觉长吟情。
暂时没有世俗的烦恼,心中便感到一种悠长的吟唱情怀。
修辞手法:
- 拟人:山峰和树木被赋予了人的情感,表现出自然的灵性和诗人的敬意。
- 对仗:如“下岭峰如拜,登崖树若迎”,形成了和谐美的对称。
主题思想: 整首诗歌通过描绘出行的过程,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敬仰和对世俗烦恼的逃避,传递出对自由与宁静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山峰:象征着自然的崇高与伟大,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刻敬仰。
- 树木:象征着生命与友好,体现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关系。
- 行李:代表着旅行的负担,暗示出生活的责任与追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出行经过了多少年的准备? A. 一年
B. 三年
C. 五年
D. 七年 -
诗中的“山峰似乎在向我致敬”通过哪种修辞手法表现? A. 比喻
B. 拟人
C. 夸张
D. 排比 -
诗人在旅行中感受到的主要情感是什么? A. 兴奋
B. 厌倦
C. 宁静
D. 紧张
答案:
- B. 三年
- B. 拟人
- C. 宁静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庐山谣》
诗词对比:
- 比较刘克庄的《平床岭》与王维的《山居秋暝》,两首诗都表现出对自然的热爱与对世俗的逃避,但刘克庄更强调出行的艰辛与准备的过程,而王维则更加关注于自然景色的细腻描绘和内心的宁静。通过对比,可以看出不同诗人对自然的理解和表达方式各有千秋。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古诗词鉴赏辞典》
- 《刘克庄诗文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