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严寺逢旧苍头》

时间: 2024-09-19 22:09:30

曾向丛林寄幅巾,十年尘涴卧云身。

侍琴童子长于竹,去礼山僧作主人。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曾向丛林寄幅巾,
十年尘涴卧云身。
侍琴童子长于竹,
去礼山僧作主人。

白话文翻译:

我曾在丛林中寄托过我的头巾,
十年来在尘世的污浊中像云一样沉睡。
侍奉琴声的童子长在竹林之中,
前往向山中的僧人致敬,请他做我的主人。

注释:

字词注释:

  • 丛林:指树林或寺庙的环境。
  • 幅巾:头巾,古时常用以遮阳或装饰。
  • 尘涴:尘土和污垢,形容生活的困顿。
  • 卧云身:指像云一样漂浮,形容闲散或无所事事的状态。
  • 侍琴童子:指在寺庙中侍奉弹琴的年轻人。
  • 山僧:住在山中的和尚。

典故解析:
诗中提到的“丛林”与“山僧”都与佛教文化相关,反映了诗人在佛教环境中的生活经历及对宗教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克庄(1187年-1269年),字仲甫,号白云,晚号白云居士,南宋词人、诗人。其诗词作品多以豪放、清新著称,善于描写山水和抒发个人情感。

创作背景:
此诗写于作者隐居华严寺时,表现了他在寺庙中对生活和自我价值的思考,反映了对佛教文化的认同和对尘世的超脱。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展现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与对世俗的淡然。首句“曾向丛林寄幅巾”表达了诗人曾在丛林中生活的经历,暗示他对自然与宁静的追求。第二句“十年尘涴卧云身”则通过“尘涴”一词,表现出他在世俗生活中所经历的纷扰与磨难,体现了对生活的无奈与释然。接着通过“侍琴童子长于竹”,展现了一个安静、自然的生活场景,描绘出一种与世无争的和谐状态。最后一句“去礼山僧作主人”,则是对佛教生活的向往,表达了诗人希望以山僧为主,寻求精神上的寄托。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佛教文化的向往,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曾向丛林寄幅巾:诗人回忆自己曾在丛林中生活,寄托情感和理想。
  2. 十年尘涴卧云身:经历了十年世俗的困扰,心灵如同浮云般游离。
  3. 侍琴童子长于竹:描绘了一个在竹林中长大的童子,象征着纯真与自然。
  4. 去礼山僧作主人:表达了对山中僧侣的尊敬,渴望归于宁静的心灵寄托。

修辞手法:
诗中使用了比喻,如“卧云身”形象地描绘了诗人的心境,表现了对自由生活的向往;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意象鲜明,竹、云、尘等自然元素的运用,营造出恬静的氛围。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隐逸生活展开,表现了对世俗生活的厌倦与对精神寄托的渴望,透露出一种超然的哲学思考。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丛林:象征宁静和自然的栖息地。
  • 幅巾:代表诗人曾经的生活状态和身份。
  • 尘涴:暗示尘世的纷扰与困扰。
  • 云身:象征自由与飘逸的心态。
  • :象征清雅、高洁的品质。
  • 山僧:象征对精神导师的向往与尊敬。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曾向丛林寄幅巾”中的“丛林”是指什么?
    A. 城市
    B. 自然环境
    C. 书房
    D. 宗教场所

  2. “十年尘涴卧云身”中“尘涴”所表达的含义是?
    A. 清新
    B. 污浊
    C. 宁静
    D. 明亮

  3. 诗中的“山僧”指的是谁?
    A. 一位普通的僧人
    B. 诗人的朋友
    C. 一位尊敬的老师
    D. 住在山中的和尚

答案:

  1. B
  2. B
  3. D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李白
  • 《山中杂诗》王维
  • 《早发白帝城》李白

诗词对比:
与王维的《山中杂诗》相比,刘克庄的《华严寺逢旧苍头》更倾向于表现个人的内心感受,而王维则更多地描绘自然景色与人文情怀。两者都体现了对自然的热爱和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但风格和侧重点有所不同。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1. 《宋诗选》
  2.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3. 《刘克庄诗文集》
  4. 《佛教文化与中国诗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