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寄题金州孙御史处阴亭》
时间: 2025-02-04 15:37:01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寄题金州孙御史处阴亭
梅尧臣
有形则有影,畏影当念形。
日月难久晦,处阴乃暂停。
光照不复离,疾走何所宁。
当是诮尼父,我辈乌忍听。
结庐虽可托,夜烛亦荧荧。
直躬观罔两,将此同醉醒。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一个简单的道理:有形的事物就会产生影子,若是畏惧影子就应当想到其本体。日月难以长时间被遮蔽,于是处于阴影之中只是暂时的停留。光明不会离去,匆忙奔波又能得到什么安宁呢?这或许是在讽刺尼父(即孔子),我们这些人又何必听从呢?虽然建个小屋可以寄托身心,但夜间的烛光也只是微弱的闪烁。最终还是要正视二者的虚无,只有在此境地中醉醒才是真实的。
注释:
- 有形则有影:有形体的东西就会产生影子。
- 畏影当念形:若惧怕影子,便应想到其本体。
- 日月难久晦:太阳和月亮不会长时间被遮蔽。
- 疾走何所宁:匆忙奔走又能获得什么安宁呢?
- 诮尼父:讽刺孔子,意在表达对权威的不屑。
- 结庐虽可托:虽然可以安身立命,但夜间的烛光仍然微弱。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梅尧臣(1002-1060),字子华,号梅溪,宋代著名诗人,擅长五言、七言诗。梅尧臣在诗中常体现出哲思和对现实的深刻观察,其作品风格简洁而富有哲理。
创作背景:此诗作于梅尧臣在金州任职期间,表达了他对人生哲理的思考及对名利的淡泊态度。诗中隐含对权威和世俗的反思,反映了诗人超然物外的心境。
诗歌鉴赏:
梅尧臣的这首《寄题金州孙御史处阴亭》以“影”与“形”开篇,设立了一个哲学性的主题,仿佛在探讨存在与非存在的关系。诗中通过影子与形体的比喻,表达了对人生无常与世事变迁的深刻感悟。尤其在“疾走何所宁”一句中,诗人质疑了忙碌奔波的意义,仿佛在提醒人们追求安宁与内心的平静。
诗的后半部分,梅尧臣通过自我反思,表达了对理想与现实的思考。他提到“结庐虽可托”,虽可以在世俗中安身立命,但夜里的烛光又是何等微弱。这种微妙的对比,使得整首诗在哲理的深度和情感的厚度上都显得颇具力度。
梅尧臣的作品常常带有一种超脱的气质,这首诗同样如此,展现了他对权威的蔑视和对寻常生活的深刻洞察。整首诗在理性与感性的交融中,传达出一种对人生态度的反思,给人以启迪。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有形则有影:强调事物的存在必然伴随其外在表现。
- 畏影当念形:若对外在的表现感到恐惧,应反思其本质。
- 日月难久晦:自然规律说明光明与黑暗是交替的。
- 处阴乃暂停:处于阴影只是一时的状态。
- 光照不复离:光明永远存在,不会完全消失。
- 疾走何所宁:急于追求外物反而失去内心的安宁。
- 当是诮尼父:质疑权威,表达对传统的反思。
- 我辈乌忍听:我们又何必去听信这些权威。
- 结庐虽可托:即使可以有栖身之所,但仍然是短暂的。
- 夜烛亦荧荧:夜间的烛光微弱而不持久。
- 直躬观罔两:直面生活的真实与虚无。
- 将此同醉醒:在此境地中,只有醉与醒,才是生活的本质。
修辞手法:
- 比喻:影与形的比喻,反映存在与表象的关系。
- 对仗:如“光照不复离,疾走何所宁”,增强了语言的节奏感。
- 反问:通过质疑的方式引导读者思考。
主题思想:整首诗探讨了存在的意义、对世俗事物的反思和对内心安宁的追求。诗人用哲理的语言传达了对权威的质疑和对生活的深刻洞察。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影:象征外在表现、世俗价值。
- 形:代表本质、内在真实。
- 光:象征真理与希望。
- 阴:象征无知与迷茫。
- 烛:象征生命的脆弱与短暂。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
A. 对权威的尊重
B. 追求名利
C. 对存在的思考 -
“疾走何所宁”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忧虑
B. 安宁
C. 疲惫 -
诗中提到的“尼父”指的是谁?
A. 孟子
B. 孔子
C. 老子
答案:
- C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 李白
- 《登高》 - 杜甫
- 《早发白帝城》 - 李白
诗词对比:
- 《静夜思》与《寄题金州孙御史处阴亭》均表现了对人生哲理的思考,但前者更侧重于个人情感的抒发,而后者则在哲理层面上进行深刻的反思和探讨。
参考资料:
- 《梅尧臣集》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歌鉴赏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