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浣溪沙 广陵被召留别》

时间: 2025-02-04 16:16:09

帐饮都门春浪惊。

东飞身与白鸥轻。

淮山一点眼初明。

谁使梦回兰芷国,却将春去凤凰城。

樯乌风转不胜情。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晁补之的《浣溪沙 广陵被召留别》

帐饮都门春浪惊。
东飞身与白鸥轻。
淮山一点眼初明。
谁使梦回兰芷国,却将春去凤凰城。
樯乌风转不胜情。

白话文翻译:

在帐篷里饮酒,春日的浪潮令我惊愕。
我像那东飞的白鸥,轻盈地飞翔。
淮山的轮廓在晨光中微微显现。
是谁让我的梦回到那兰芷花盛开的地方,却又将春天带走了凤凰城?
船桅的乌鸦在风中飞扬,让我情绪难以承受。

注释:

  • 帐饮:指在帐篷中饮酒,常用来形容文人雅士的聚会。
  • 春浪:春天的波浪,象征春意盎然的景象。
  • 东飞:指向东飞去,白鸥是一种自由飞翔的鸟,表现作者的心境。
  • 淮山:指淮河流域的山,象征远方的故乡。
  • 兰芷国:兰芷是香草的代称,这里指的是美好的理想国度或故乡。
  • 凤凰城:可能是指某个美丽的地方,象征着春天的美好。
  • 樯乌:船桅上的乌鸦,象征着离别和孤独的情感。

典故解析:

  • 兰芷国:在古代诗词中,兰和芷通常作为高洁、纯美的象征,此处表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 凤凰城:凤凰常被视为吉祥的象征,寓意着美好愿望和希望的地方。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晁补之(1057年—1120年),字公度,号陶山,宋代诗人,擅长词曲,以清丽婉约著称。他的作品常常流露出对故乡和理想生活的向往。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作者被召回京城之前,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深切怀念和对春天美好时光的留恋。时值春季,正是万物复苏的季节,诗人内心的感受愈加强烈。

诗歌鉴赏:

《浣溪沙 广陵被召留别》是一首充满情感的词作。诗中以春日的景象为背景,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深切思念和对即将离别的无奈。开头“帐饮都门春浪惊”,描绘了春天的生机勃勃,四周的景象与内心的感受形成鲜明对比,体现了诗人的复杂情绪。

“东飞身与白鸥轻”,诗人将自己比作白鸥,自由自在地飞翔,但这种轻盈的状态却暗藏着离别的苦涩。接着,诗人提到“淮山一点眼初明”,在晨光中逐渐显现的淮山,象征着故乡的希望与怀念,正是这种对故乡的向往,使得即将离去的情感愈加强烈。

“谁使梦回兰芷国,却将春去凤凰城”,在这句中,诗人自问谁让自己梦回故乡,却又将春天的美好带走,表露出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无限惋惜和对未来的迷茫。最后一句“樯乌风转不胜情”,通过船桅上的乌鸦,象征离别的悲伤与孤独,似乎在诉说着一种无奈的情感。

整首词以春日的自然景象为背景,将个人情感与大自然的变幻交织在一起,展现了诗人对故乡的深情眷恋和对人生无常的感慨,充满了哲思与情感的交融。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帐饮都门春浪惊:描述在春日的都城中饮酒,春天的景象令人惊艳。
  2. 东飞身与白鸥轻:自比白鸥,象征自由与洒脱。
  3. 淮山一点眼初明:晨光中淮山的轮廓渐显,象征着希望与怀念。
  4. 谁使梦回兰芷国:感慨梦境回到理想的故乡,表现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5. 却将春去凤凰城:春天的美好即将离去,表现对时光流逝的惋惜。
  6. 樯乌风转不胜情:船桅上的乌鸦象征离别的伤感,情感难以承受。

修辞手法:

  • 比喻:将自己比作白鸥,表达对自由的渴望。
  • 拟人:春浪与情感的结合,使自然与内心共鸣。
  • 对仗:诗句整齐,增强了韵律感。

主题思想:

这首诗的中心思想在于表现对故乡的思念与对美好时光的追忆,反映了诗人对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通过描绘春日的自然景象,表达了人与自然、人与故乡之间的情感联系,展现了对理想生活的向往和对当下生活的无奈。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浪:象征生机与活力,反映诗人对春天的热爱。
  • 白鸥:象征自由与洒脱,表现诗人的内心追求。
  • 淮山:象征故乡,寄托思念之情。
  • 兰芷国:象征理想与美好生活。
  • 凤凰城:象征着春天的美好,隐喻失去的美好时光。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白鸥”象征什么? A. 劳累
    B. 自由
    C. 忧伤

  2. “淮山一点眼初明”中的“眼”指的是什么? A. 眼睛
    B. 曙光
    C. 视觉

  3. “樯乌风转不胜情”中的“樯乌”代表什么? A. 船上的鸟
    B. 一种植物
    C. 一种乐器

答案:

  1. B. 自由
  2. B. 曙光
  3. A. 船上的鸟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清照的《如梦令》
  • 苏轼的《水调歌头》

诗词对比:

  • 晁补之 vs. 李清照:两位诗人都擅长表达对故乡的思念,但李清照的作品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与家庭生活,而晁补之则更倾向于自然与故乡的结合。

参考资料:

  • 《宋词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晁补之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