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燕子楼》

时间: 2025-01-26 02:20:12

绿暗连村柳,红明委地花。

画梁初著燕,废沼已鸣蛙。

鸥没轻春水,舟横著浅沙。

相逢千岁语,犹说一枝花。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登燕子楼
作者: 陈师道 〔宋代〕

绿暗连村柳,红明委地花。
画梁初著燕,废沼已鸣蛙。
鸥没轻春水,舟横著浅沙。
相逢千岁语,犹说一枝花。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春天的乡村景色:绿意盎然的柳树与绚丽的花朵相映成趣。燕子在新修的楼梁上安家,而荒废的池塘中已经听到了青蛙的叫声。海鸥在轻盈的春水中消失,船只静静地停靠在浅沙之上。即使我们相逢已是千年,仍然回忆起那一枝美丽的花。


注释

字词注释

  • 绿暗:绿色的柳树,给人以阴暗之感。
  • 连村柳:与村庄相连的柳树。
  • 红明:红色明亮的花朵。
  • 画梁:装饰精美的横梁。
  • 初著:刚刚筑巢,寓意燕子刚回来。
  • 废沼:荒废的池塘。
  • 鸥没:海鸥飞走或消失。
  • 轻春水:轻盈的春水,形容水流柔和。
  • 舟横:船只横停。
  • 浅沙:浅滩上的沙子。
  • 千岁语:相识已久的话语。
  • 一枝花:象征着美好事物。

典故解析
此诗中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燕子”与“春水”都是传统诗词中常见的意象,象征春天的到来与生机。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师道(约1040-1090),字义之,号杜甫山人,宋代诗人,以其清新的风格和细腻的描写而著称。他的诗作多反映生活和自然景观,富有情感。

创作背景
《登燕子楼》创作于宋代,诗人在春天的一个时刻,登上燕子楼,目睹了生机勃勃的自然景象。此时,社会政治稳定,经济繁荣,诗人借助自然景色表达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诗歌鉴赏

《登燕子楼》是一首描写春日乡村景色的诗,陈师道通过对细腻自然景象的观察,表达了对生命与时间的感悟。诗的开头“绿暗连村柳,红明委地花”,用“绿暗”与“红明”两种色彩形成鲜明对比,生动展现了春天的生机。接着,诗人描绘了燕子筑巢的场景,暗示着春天的归来与生命的延续。青蛙的鸣叫增添了生动的气氛,表现了自然界的和谐。

“鸥没轻春水,舟横著浅沙”,描绘了静谧的水面与停泊的船只,给人一种宁静的感受,似乎时间在这里流淌得格外缓慢。这种细腻的描绘不仅增强了画面感,也使人感受到春天的温暖。

最后两句“相逢千岁语,犹说一枝花”则将诗歌引向了深刻的思考。尽管时间已逝,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依旧如同那一枝花般美丽,令人怀念。整首诗在描绘自然美的同时,潜藏着对时间与人际关系的思考,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与珍惜。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绿暗连村柳:描写春天柳树的颜色,暗示生机。
  • 红明委地花:花朵盛开,令人心旷神怡。
  • 画梁初著燕:燕子刚刚归来,象征春暖花开。
  • 废沼已鸣蛙:荒废的池塘里传来了青蛙的叫声,生动写出生命的复苏。
  • 鸥没轻春水:鸥鸟在水面消失,表现春天的轻盈。
  • 舟横著浅沙:船只静止不动,渲染宁静的氛围。
  • 相逢千岁语:人与人之间的久别重逢。
  • 犹说一枝花:依然谈论着美好的事物,暗含对美好回忆的珍视。

修辞手法

  • 对仗:如“绿暗连村柳,红明委地花”,增强了音韵的和谐感。
  • 拟人:青蛙的鸣叫,赋予自然以生命。
  • 比喻:将“千岁语”与“枝花”相提并论,表现情感的深厚。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在于描绘春天的生机,同时也表达了对人生与时间的思考。诗人通过自然景色的描写,反映出对生命的热爱与珍惜。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象征柔美与春天的生机。
  • :代表美好与希望。
  • 燕子:春天的使者,象征归来与新生。
  • 青蛙:象征自然的复苏与生命力。
  • :海鸥代表自由与宁静。
  • :象征人生的旅程与静谧的时光。

这些意象不仅呈现了自然的美景,也蕴含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珍惜。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描绘的春天有哪些自然景象?
    A. 柳树、花朵、燕子、青蛙
    B. 雪花、枯叶、海鸥
    C. 星星、月亮、云彩

  2. 诗的最后两句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A. 思念与回忆
    B. 失落与悲伤
    C. 喜悦与欢庆

  3. “绿暗连村柳”中的“绿暗”主要指什么?
    A. 柳树的颜色
    B. 天空的颜色
    C. 水面的颜色

答案

  1. A
  2. A
  3.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孟浩然
  •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韩愈

诗词对比

  1. 《春晓》:同样描绘春天的生机,但更注重晨时的宁静与新生。
  2.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通过对春天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对友谊的珍视,情感更为直接。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中国古代诗词选》
  • 《宋诗鉴赏辞典》
  • 《古诗词入门与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