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望江南 为天侔作瓯江春涨图,漫题小阕
作者: 龙榆生
楼外柳,乍喜变鸣禽。
草长更上汀洲春,
朝暾捧出漾波心。
染得万条金。
白话文翻译:
在楼外的柳树上,突然传来鸟儿的鸣叫,令我感到喜悦。
草在汀洲上长得更加茂盛,春天的气息愈发浓厚,
朝阳照耀着水面,仿佛把波心捧了出来。
这一切都被阳光染成了金色。
注释:
字词注释:
- 乍:突然,忽然。
- 汀洲:指水边的小洲。
- 朝暾:早晨的阳光。
- 漾波心:水波荡漾的中心。
典故解析: 本诗没有明显的历史典故,但通过对自然景象的描绘,表达了春天的生机与美好,传递了诗人的喜悦心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龙榆生(1882-1956),近代诗人,字秉文,号倍之,浙江人。他的诗风清新自然,常常以优美的自然景色表达个人情感,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春季,正值万物复苏的时节,作者通过描绘春天的自然景象,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春天的喜爱。
诗歌鉴赏:
《望江南》通过细腻的自然描写展现了春天的生机与美丽。诗的开头“楼外柳,乍喜变鸣禽”,以生动的画面引入,柳树的柔美与鸟儿的鸣叫交织在一起,营造出一种新生的气息。接着,“草长更上汀洲春”,描绘了草长得更加繁茂的景象,春天的气息愈发浓厚,令人感受到生命的力量与蓬勃的生机。最后两句“朝暾捧出漾波心,染得万条金”,将清晨的阳光与水波的景象结合在一起,描绘出一幅光耀的春日图景,令人心生向往。
整首诗语言清新,意象鲜明,巧妙地将自然景色与个人感情结合,传达出诗人对春天的热爱与对生命的赞美。诗中所展现的自然美,既是对生活的感悟,也是对社会环境的反思,体现了诗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楼外柳,乍喜变鸣禽:在楼外的柳树上,突然传来鸟儿的鸣叫,给人带来喜悦。
- 草长更上汀洲春:草在汀洲上长得更为茂盛,彰显春天的生机。
- 朝暾捧出漾波心:早晨的阳光把水面照耀得波光粼粼,仿佛捧出了水的心。
- 染得万条金:阳光把水波染成了金色,展现出春天的繁荣。
修辞手法:
- 比喻:将早晨阳光比作捧出水波的手,形象生动。
- 拟人:将自然景物赋予人的情感与动作,使得景象更具活力。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春天的赞美与对生命活力的赞叹,体现了诗人对美好自然的热爱和对生活的积极态度。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柳:象征柔美与新生。
- 鸣禽:代表生命的活力与自然的和谐。
- 汀洲:象征宁静与自然的恬淡。
- 朝暾:象征希望与新生。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楼外柳”指的是什么?
- A. 楼内的柳树
- B. 楼外的柳树
- C. 河边的柳树
-
“朝暾捧出漾波心”中的“朝暾”指的是?
- A. 下午的阳光
- B. 早晨的阳光
- C. 黄昏的阳光
-
整首诗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 A. 对春天的喜悦
- B. 对夏天的怀念
- C. 对秋天的思念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晓》 by 孟浩然
- 《游山西村》 by 陶渊明
诗词对比:
- 《春晓》与本诗相似之处在于都描绘了春天的美好景象,表现出对春天的赞美。不同的是,《春晓》更注重晨时的静谧氛围,而《望江南》则强调生命的活力与光辉。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近现代诗词选》:收录多位近现代诗人的作品,提供丰富的诗词背景资料。
- 《唐诗三百首》:经典诗词集,供参考比较与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