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韵叔父夷仲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
时间: 2025-01-26 06:16:59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田窦堂上酒,未醉已变态。何如东陵瓜,子母相钩带。
富贵席未暖,珠玉作灾怪。茅茨虽长贫,终有懿亲在。
丈人困州县,短发余会撮。居然枳棘栖,坐阅岁月代。
青云已迷津,浊酒未割爱。簿领能无休,飣餖唤鱼菜。
羇旅苦地偏,江湖见天大。万里一帆樯,长风可倚赖。
因行访幽禅,头陀烟雨外。
白话文翻译:
在田窦堂上喝酒,虽然未醉却已感到变化。比起东陵的瓜,母子相钩的情谊更深厚。
富贵的席子尚未温暖,珠玉反而成了灾难的象征。茅草屋虽长久贫困,终有美好的亲情在。
丈人被困于州县,短发依然能聚会。竟然在枳棘间栖息,坐着看岁月流逝。
青云已迷失了渡口,浊酒却未割舍我的情感。簿领的工作能无休止,饥饿时唤来鱼和蔬菜。
旅途的苦楚偏偏在此,江湖让我见到了广阔的天空。
万里一帆的船只,长风是我可以依赖的。
因此我在旅途中探访幽静的禅宗,头陀在烟雨之外。
注释:
- 田窦堂:指的是一种酒宴场所,可能代表诗人聚会的地方。
- 东陵瓜:一种瓜,象征亲情,可能指其母子情深。
- 珠玉作灾怪:指富贵的生活反而成了烦恼的源头。
- 茅茨:茅草屋,象征贫困的生活。
- 丈人:指自己的岳父,反映社会地位的变化。
- 枳棘:枳棘树,象征艰难困苦的环境。
- 青云已迷津:指理想与现实的差距。
- 长风可倚赖:长风象征顺利的条件,暗示希望。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北宋时期著名的诗人、书法家,是“江西诗派”的代表之一,其诗风清新、隽永,擅长于描写自然与人事。
创作背景:这首诗是黄庭坚在送友人赴零陵主簿期间所作,表达了对友人的祝福与对生活的感慨。诗中融入了个人的经历与对理想的追求,展现了他对生活的思考。
诗歌鉴赏:
黄庭坚的这首《次韵叔父夷仲送夏君玉赴零陵主簿》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展现了人生的复杂与多样。诗的开头以“田窦堂上酒”引入,既有聚会的热闹,也透出未醉的暧昧,象征着人生的变迁。在描写东陵瓜的母子相钩带时,诗人流露出对亲情的珍视,而随后的“富贵席未暖”则转而表达对物质生活的无奈与反思。
接下来的几句,诗人以丈人的困境为引,进一步揭示了社会的现实与个人的理想之间的矛盾。通过“青云已迷津”的比喻,诗人表达了对理想的迷茫与对现实的无奈,同时也流露出对人生旅途的感慨。最后,诗人以“万里一帆樯”的豪情结束,既展示出对未来的憧憬,也表达出对朋友的祝福。
整首诗情感真挚,层次分明,展现了黄庭坚对生活的深刻理解和对友人的关心,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与思想深度。
诗词解析:
-
逐句解析:
- 田窦堂上酒,未醉已变态:喝酒的场景,暗示着亲友间的温暖,但内心却感到变化。
- 何如东陵瓜,子母相钩带:用瓜的形象比喻情感的连接,强调亲情的深厚。
- 富贵席未暖,珠玉作灾怪:富贵生活带来的困扰,表现出物质与精神之间的矛盾。
- 茅茨虽长贫,终有懿亲在:虽然生活贫困,但仍有亲情的温暖。
- 丈人困州县,短发余会撮:丈人的境遇反映出社会的现实,短发象征着清贫。
- 居然枳棘栖,坐阅岁月代:在艰难环境中生活,表现出诗人的淡薄名利。
- 青云已迷津,浊酒未割爱:理想的迷失与对生活的留恋。
- 簿领能无休,飣餖唤鱼菜:工作繁忙,生活的艰辛。
- 羇旅苦地偏,江湖见天大:旅途的困苦与对自由的向往。
- 万里一帆樯,长风可倚赖:象征着未来的希望与依靠。
- 因行访幽禅,头陀烟雨外:追求内心的宁静与禅意的生活。
-
修辞手法:
- 比喻:如“东陵瓜”比喻亲情。
- 对仗:整首诗在韵律与意境上保持协调。
- 象征:如“青云”象征理想,“浊酒”象征对生活的留恋。
-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对亲情的珍视、对物质生活的反思、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未来的希望,展现了诗人对人生的深刻思考和对友人的关怀。
意象分析:
- 田窦堂:象征友谊与欢聚。
- 东陵瓜:代表亲情的深厚。
- 珠玉:象征富贵的烦恼。
- 茅茨:象征贫困与艰辛。
- 青云:代表理想与追求。
- 长风:象征希望与依靠。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东陵瓜”象征什么?
- A. 财富
- B. 亲情
- C. 理想
- D. 友谊
-
在诗中,“富贵席未暖”表达了诗人对什么的态度?
- A. 对富贵的渴望
- B. 对物质生活的无奈
- C. 对朋友的祝福
- D. 对理想的追求
-
诗中“万里一帆樯,长风可倚赖”表达了诗人对未来的什么?
- A. 迷茫
- B. 希望
- C. 恐惧
- D. 忧愁
答案:
- B
- B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送别》
- 李白的《将进酒》
诗词对比:
- 王维《送别》:同样表达了对友人的珍重与离别的感伤,但风格上更为婉约,意境清幽。
- 李白《将进酒》:展现豪放的个性与对生活的热情,风格上更加奔放,与黄庭坚的细腻形成对比。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