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几复韵题伯氏思堂》

时间: 2025-02-04 15:32:12

夫子勤于蘧伯玉,洗心观道得灵龟。

开门择友尽三益,清坐不言行四时。

风与蛛丝游碧落,日将槐影下隆墀。

天空地迥何处觅,岁计有馀心自知。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夫子勤于蘧伯玉,洗心观道得灵龟。开门择友尽三益,清坐不言行四时。风与蛛丝游碧落,日将槐影下隆墀。天空地迥何处觅,岁计有馀心自知。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理想人格的追求与对清静生活的向往。诗人提到古代贤士蘧伯玉的勤奋,体现出对于学习和修身的重视;同时,心灵的洗涤与道理的领悟,如同灵龟的智慧。诗中提到的“开门择友”强调了择友的重要性,朋友的品质应当能带来三方面的益处。接着,诗人描绘了清静的坐姿,四季轮替而不言语,似乎在享受宁静的心境。后两句描绘了自然的美景,风与蛛丝交织,阳光洒在槐树的影子下,显示出一种和谐的自然状态。最后,诗人感叹在这广阔的天地中,自己该去何处寻求,而岁月的流逝又让人内心自知。

注释:

  • 夫子:指孔子,代表贤人、老师。
  • 蘧伯玉:中国古代著名的贤士,以勤奋刻苦而闻名。
  • 灵龟:象征智慧,古代传说中,龟能长寿且有灵性。
  • 三益:指友谊的三种好处,通常指道德、知识、情感上的益处。
  • 四时:四季,指时间的流逝。
  • 碧落:指天空或高处,常用来形容清澈的天空。
  • 隆墀:指高大的台阶,象征地位或尊严。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黄庭坚(1045年-1105年),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北宋著名诗人、书法家。黄庭坚是“江西诗派”代表人物之一,他的诗风既有豪放的气质,也有细腻的情感,作品多关注自然与人文的结合。

创作背景:

《用几复韵题伯氏思堂》是一首寄托诗人对理想生活的追求与思考的诗作。诗人在仕途坎坷之际,寄情于山水,向往清静与友谊,表达出内心的宁静与自省。

诗歌鉴赏:

这首诗呈现出一种清雅、宁静的气息,诗人通过对古代贤士的赞美和对清静生活的向往,展示了他追求理想人格的决心与信念。首句通过对“夫子勤于蘧伯玉”的提及,强调学习的重要性以及对贤德之人的敬仰,暗示了诗人对于自身修养的追求。接下来的句子,则通过“洗心观道得灵龟”来表达心灵的净化与智慧的获得,显示出一种佛教般的内心修行。

再看“开门择友尽三益”,这一句不仅强调了选择朋友的重要性,同时也暗示了朋友之间的相互影响,良友可以带来道德、知识与情感上的提升。而“清坐不言行四时”则呈现出一种超脱世俗的生活态度,诗人在四季更迭中静坐思考,享受大自然的馈赠。

最后两句“天空地迥何处觅,岁计有馀心自知”,表达了诗人对人生的深思,面对广阔天地,诗人感到迷茫,然而内心的平静与自知让他在岁月的流逝中保持从容。这首诗不仅在形式上精致,内容上更是深邃,体现了诗人的哲学思考与对理想生活的追求。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夫子勤于蘧伯玉:夫子(孔子)勤奋如蘧伯玉,表明对贤士的尊重与学习的态度。
  2. 洗心观道得灵龟:洗净内心,领悟道理,象征智慧的灵龟。
  3. 开门择友尽三益:选择能带来道德、知识、情感益处的朋友。
  4. 清坐不言行四时:安静坐着,不言语,感受四季的变化。
  5. 风与蛛丝游碧落:描绘风与蛛丝的轻盈,展现自然的和谐美。
  6. 日将槐影下隆墀:阳光洒在槐树影子下,意境宁静。
  7. 天空地迥何处觅:在广阔的天地中,诗人迷茫无处寻觅。
  8. 岁计有馀心自知:岁月流逝,内心自有明白。

修辞手法:

  • 比喻:如“灵龟”比喻智慧,增强表达的形象性。
  • 对仗:如“开门择友尽三益,清坐不言行四时”,对仗工整,增强诗的韵律感。
  • 拟人:风与蛛丝的描写,赋予自然以生命的特征,增添了诗的灵动感。

主题思想:

本诗通过描绘理想人格与清静生活的追求,表达了对友谊与内心修养的思考,传达出一种宁静、自省的人生态度。

意象分析:

  • “灵龟”:象征智慧与长寿,代表理想的修身之道。
  • “四时”:象征时间的流逝与自然的变化,体现生命的无常与哲思。
  • “风与蛛丝”:代表自然的和谐美,寓意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 “槐影”:象征安静、恬淡的生活状态,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贤士是谁? A. 孔子
    B. 老子
    C. 庄子
    答案:A

  2. 诗人选择朋友时考虑哪三方面的益处? A. 财富、地位、名声
    B. 道德、知识、情感
    C. 外貌、才华、背景
    答案:B

  3. 诗中“岁计有馀心自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态? A. 迷茫
    B. 从容
    C. 忧虑
    答案: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山居秋暝》
  • 李白《静夜思》

诗词对比:

  • 黄庭坚 vs. 王维:黄庭坚的诗歌更注重内心修养与友谊的选择,王维则在自然景色中体现出一种超然的哲思。两者皆有对自然的热爱,但表现手法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黄庭坚诗文集》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