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凉》

时间: 2025-01-26 04:14:48

黄卷无端作睡媒,火云万朵郁崔嵬。

暑如酷吏何当去,薰自重华知几来。

脚踏层冰思远壑,手遮赤日厌飞埃。

披襟坐石不能夜,忽听南山起怒雷。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黄卷无端作睡媒,火云万朵郁崔嵬。
暑如酷吏何当去,薰自重华知几来。
脚踏层冰思远壑,手遮赤日厌飞埃。
披襟坐石不能夜,忽听南山起怒雷。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作者在炎热夏日中的无奈和烦闷。诗人躺在黄卷上,仿佛在做梦,周围是厚厚的火云,仿佛要压迫过来。酷热就像严酷的官吏一样,让人难以忍受,何时才能离去呢?身上似乎散发着重华香气,却不知何时才能来临。脚下踩着冰冷的石头,内心却向往远方的深渊;手遮住阳光,却厌倦了飞扬的尘埃。披开衣襟,坐在石头上却无法入睡,忽然听到南山传来的雷声,似乎在为这炎热的夏日呐喊。

注释:

  • 黄卷:指古书或卷轴,象征沉闷或无趣的环境。
  • 睡媒:指能让人入睡的媒介,暗喻无聊的生活状态。
  • 火云:象征炎热的天气。
  • 酷吏:形容炎热的天气像残酷的官吏一样无情。
  • 重华:指一种香气,象征清凉或美好的事物。
  • 层冰:象征清凉的感觉,但与内心的渴望形成对比。
  • 赤日:形容炎热的阳光。
  • 飞埃:指飞扬的尘埃,象征烦躁和不安。
  • 南山:指背后的山脉,象征着自然的力量。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林景熙是宋代著名的诗人,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他的作品多以自然景观和个人情感为主题,常常流露出对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对个体命运的思考。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盛夏,诗人通过描绘炎热的景象表达对酷暑的厌倦和对自然力量的感慨,反映了当时人们对生活环境的无奈与思考。

诗歌鉴赏:

《纳凉》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了炎热夏日的压迫感以及诗人内心的渴望与不安。开篇以“黄卷无端作睡媒”引入,展现了诗人无所事事的状态,仿佛被夏日的炎热困住,无法自拔。“火云万朵郁崔嵬”则通过夸张的火云形象,突出了夏天的炙热和压迫感。

接下来的“暑如酷吏何当去”表达了诗人对酷热天气的无奈与厌倦,酷吏的比喻让人感受到一种无情的压迫。在此之后,“薰自重华知几来”则展现了诗人对清凉的渴望,重华香气的隐喻让人感到一种希望的存在,尽管它似乎遥不可及。

“脚踏层冰思远壑,手遮赤日厌飞埃”是诗人内心深处的挣扎,脚下的层冰象征着内心的冷静与向往,手遮赤日则体现了对现实的抵抗和对理想的追求。最后“披襟坐石不能夜,忽听南山起怒雷”以突如其来的雷声结束,象征着自然的力量与无常,给人以震撼与警醒。

整首诗不仅是对酷暑的控诉,更是对生命、自然与内心世界的深刻反思,展现了诗人丰富的情感与独特的艺术风格。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黄卷无端作睡媒:诗人无聊地躺在书卷上,象征着夏日的无趣。
  2. 火云万朵郁崔嵬:炎热的天气如同厚重的火云,给人压迫感。
  3. 暑如酷吏何当去:酷热如同严酷的官吏,令人感到无奈。
  4. 薰自重华知几来:渴望的清凉似乎遥不可及。
  5. 脚踏层冰思远壑:脚下的冰冷与内心的向往形成对比。
  6. 手遮赤日厌飞埃:遮挡阳光却厌倦了尘埃的飞扬。
  7. 披襟坐石不能夜:无法入睡,感到无比焦虑。
  8. 忽听南山起怒雷:自然的力量打破了内心的沉闷。

修辞手法:

  • 比喻:将炎热比作酷吏,强调其压迫感。
  • 拟人:以“怒雷”表现自然的愤怒,增强情感表现力。
  • 对仗:如“脚踏层冰,手遮赤日”,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现出对夏日酷热的不满和对清凉的渴望,传达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复杂关系,反映出诗人对生命、环境的深刻思考和内心的矛盾挣扎。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黄卷:代表困倦和无趣的生活状态。
  • 火云:象征炎热和压迫感。
  • 酷吏:表达对夏日的强烈厌烦。
  • 重华:象征清凉和美好期望。
  • 南山:代表自然的力量与变化。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黄卷”指的是什么?

    • A. 书卷
    • B. 温暖的阳光
    • C. 明亮的星星
  2. 诗人用“酷吏”来比喻什么?

    • A. 温和的夏风
    • B. 炎热的天气
    • C. 喧闹的人群
  3. 诗中最后一句提到的“怒雷”象征什么?

    • A. 内心的烦躁
    • B. 自然的力量
    • C. 远方的希望

答案:

  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的《庐山谣》
  • 杜甫的《春望》

诗词对比:

  • 李白《庐山谣》:描绘自然景观,表达对自由的向往,风格奔放。
  • 杜甫《春望》:通过景象反映社会动荡,风格沉重。

两者在主题上均涉及自然和人类情感,但表现手法和情感基调各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