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过太行
作者: 曹勋 〔宋代〕
太行庆助往还程,一带峰峦日日青。
岂比韩苏当日祷,兹行国事叶三灵。
白话文翻译:
全诗翻译:
在太行山的旅途中,喜庆的景象伴随我往返,连绵的山峰天天显得青翠欲滴。
怎么能和韩愈、苏轼当年祈祷的情景相比呢?如今出行是为了国事,仿佛有三位神灵在庇佑一样。
注释:
字词注释:
- 庆助:庆祝、帮助,表示喜庆的氛围。
- 往还程:往返的旅程。
- 一带:指连绵的山脉或风景。
- 岂比:怎么能够比得上。
- 韩苏:指韩愈和苏轼,二人皆为著名文学家,曾在太行山一带活动。
- 叶三灵:三位神灵,寓意得到庇护与支持。
典故解析:
- 韩愈:唐代文学家,以其散文和诗歌著称。
- 苏轼:北宋文学家,诗词俱佳,曾游历太行,自然景观与人文情怀常为其所歌颂。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曹勋,宋代诗人,生平不详,但其诗作多具有豪放的气质,常描写自然景观与人文思想。
创作背景:
此诗作于作者游历太行山时,表达了对壮丽山河的赞美以及对国事的关注,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国家事务的重视与对美好自然的向往。
诗歌鉴赏:
《过太行》是一首描绘自然景色与抒发情感的诗作,曹勋以太行山的壮丽为背景,展现了旅途中的喜悦与感悟。开篇“太行庆助往还程”一句,既点明了地理背景,又渗透出一种庆祝的氛围,似乎是在祝愿旅途顺利。在描绘太行山的“峰峦日日青”时,诗人运用了形象生动的描写,将山的青翠与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令人仿佛置身于其间。
转而提到“岂比韩苏当日祷”,则引入了历史文化的深度,韩愈与苏轼两位文学巨匠在此处不仅是个人的象征,更是对于历史的回顾与思考。诗人以此作为对比,表达了自己在此行中的不同追求:他此行不仅是为了游玩,更是为了国事,体现了士人应有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最后一句“兹行国事叶三灵”则将整个诗意推向高潮,三灵的提及不仅提升了诗的气氛,也暗示了对国家未来的希望与祝福。整体来看,诗中不仅有清新的自然景观,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现了诗人对自然与国家的深情厚谊。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太行庆助往还程:太行山的美景为我的往返旅程增添了喜庆。
- 一带峰峦日日青:连绵的山峰天天都显得青翠欲滴,生机盎然。
- 岂比韩苏当日祷:怎么能与韩愈、苏轼当年祈愿的情景相比较呢?
- 兹行国事叶三灵:今天的旅程是为了国事,仿佛得到了三位神灵的庇佑。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太行的美景与心情相连,形成鲜明的对比。
- 对仗:整首诗在语句的结构上较为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夸张:如“日日青”的表达,让读者感受到太行的常青与生气。
主题思想:
整首诗通过描绘太行山的壮丽景色,表达了诗人对自然的热爱,同时引入历史文化,表现出对国家事务的关注和对未来的希望,体现了士人责任感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太行:象征着巍峨壮丽的自然。
- 峰峦:象征着高耸入云的山脉,代表着伟大的理想。
- 韩苏:象征着文化传统与历史积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太行”指的是哪个地理位置?
A. 黄山
B. 太行山
C. 衡山 -
诗人提到的“韩苏”指的是哪两个历史人物?
A. 韩愈与苏辙
B. 韩愈与苏轼
C. 苏轼与李白 -
诗的主题主要围绕哪几个方面?
A. 自然与国事
B. 友谊与亲情
C. 战争与和平
答案:
- B
- B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登高》 - 杜甫
- 《望岳》 - 杜甫
诗词对比:
《过太行》与杜甫的《登高》,两首诗都通过自然景观抒发了对国家与人生的思考。杜甫在《登高》中表达了对国家前途的忧虑,而曹勋则是在太行的美景中找到了喜悦与希望,两者的情感基调虽不同,但都反映出士人对国家命运的深切关注。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诗经与唐诗宋词的对比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