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送姚孙还河中
韦应物 〔唐代〕
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
风尘满路起,行人何处归。
留思芳树饮,惜别暮春晖。
几日投关郡,河山对掩扉。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在送别友人姚孙回到故乡时的情感。诗人刚刚结束在上国的旅行,回到故乡却发现那里的一切都变得微不足道。路上积满了风尘,行人不知何处归去。诗人对故乡的芳树依依不舍,感叹离别时的春光渐渐消逝。几天后,姚孙将前往关郡,面对山河,诗人感到心中愈加惆怅。
注释:
- 上国:指的是唐代的都城长安。
- 故园:指诗人的故乡。
- 生事微:故乡的事情显得微不足道,暗示了诗人对故乡的冷淡与疏离。
- 风尘满路起:路途遥远,风尘仆仆,形象地描绘了旅行的艰辛。
- 留思:留恋的思绪。
- 芳树:指的是美丽的树木,象征着故乡的美好。
- 惜别:对离别的惋惜。
- 几日投关郡:几天后,姚孙将前往关郡,暗示着离别的迫近。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韦应物(约737年-792年),字子晦,号长安居士,唐代诗人,擅长于五言诗,作品多描写自然景色与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脱俗。
创作背景:
这首诗创作于韦应物与朋友分别之际,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不舍以及对故乡的深情。此时正值春末,代表着新的开始与老旧的结束,情感复杂而深厚。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简练的语言深刻地表达了离别的情感与对故乡的思念。首联“上国旅游罢,故园生事微”将诗人刚从繁华的长安归来,与故乡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表露出一种对故乡的淡漠与失落。接下来“风尘满路起,行人何处归”则通过生动的意象,描绘出长途旅行的疲惫与迷茫,行人的去向也显得无可奈何。
“留思芳树饮,惜别暮春晖”展示了诗人对故乡自然景色的留恋,芳树的饮水象征着诗人对故乡的眷恋,而“暮春晖”则暗示着离别的时刻即将来临,春天的温暖光辉也渐渐逝去,映衬出离别的惆怅。最后一句“几日投关郡,河山对掩扉”则以时间的推移加重了离别的无奈,关郡作为接下来的目的地,也承载着未来的未知与不安。
整首诗风格清新自然,意境深远,体现了唐代诗歌的精髓,诗人通过对自然与人事的细腻描绘,表现了深厚的情感与哲思。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上国旅游罢:指结束了长安的旅行,带有一种疲惫与不舍的情感。
- 故园生事微:回到故乡后,发现一切似乎显得微不足道,表达出对故乡的失落感。
- 风尘满路起:旅途的风尘使人感到疲惫,暗示旅行的艰辛。
- 行人何处归:提出一个疑问,行人似乎无处可归,突显了孤独感。
- 留思芳树饮:对美丽故乡的依恋,象征着对美好事物的留恋。
- 惜别暮春晖:离别之际,感受到春光的渐去,给予离别一种惆怅的色彩。
- 几日投关郡:时间的推移,暗示着友人即将离去,离别迫在眉睫。
- 河山对掩扉:面对自然山河,心中却感到无奈与惆怅,暗示着人生的无常。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多处使用对仗工整的句式,如“故园生事微”和“风尘满路起”。
- 比喻:用“芳树饮”来比喻对故乡的情感,生动形象。
- 意象:运用自然景物如“芳树”、“春晖”来衬托离别情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围绕离别与思乡的主题,通过对故乡的怀念与对未来的迷茫,表达了对友人的深情与对故乡的眷恋,蕴含了人生无常的哲理。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上国:象征繁华与喧嚣。
- 故园:代表宁静与归属感。
- 芳树:象征美好与留恋。
- 暮春晖:代表离别的时刻及春天的流逝。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上国”指的是哪里?
- A. 乡村
- B. 长安
- C. 关郡
-
“惜别暮春晖”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伤心
- B. 喜悦
- C. 愤怒
-
“风尘满路起”中的“风尘”主要指什么?
- A. 旅行的疲惫
- B. 自然的风景
- C. 行人的衣物
答案:
- B
- A
- A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月夜忆舍弟》
- 王维《送元二侍御赴广西》
诗词对比:
- 韦应物与王维:韦应物的《送姚孙还河中》与王维的《送元二侍御赴广西》均表现了送别的主题,但韦应物更侧重于对故乡的思念,而王维则更注重表达友谊与离别的情感,从而呈现出不同的情感基调和风格。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歌鉴赏辞典》
- 《韦应物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