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山中月夜寄朱张二舍人 武元衡 〔唐代〕 午夜更漏里,九重霄汉间。 月华云阙迥,秋色凤池闲。 御锦通清禁,天书出暗关。 嵇康不求达,终岁在空山。
白话文翻译: 在午夜的更漏声中,我仰望那高耸入云的九重天。 月光洒在遥远的云端宫阙,秋色映衬着宁静的凤池。 华丽的锦衣穿越清冷的宫禁,神秘的天书从隐秘的关卡传出。 嵇康不求显达,整年都在这空山中度过。
注释:
- 更漏:古代计时器,此处指夜深。
- 九重霄汉:形容极高的天空。
- 月华:月光。
- 云阙:云中的宫阙,指天宫。
- 凤池:指宫中的池塘。
- 御锦:指华丽的宫廷服饰。
- 清禁:指宫廷的禁地。
- 天书:指神秘的文书或天命。
- 暗关:隐秘的关卡。
- 嵇康:三国时期文学家、音乐家,此处借指隐居不仕的高士。
诗词背景: 武元衡是唐代著名诗人,曾任宰相,其诗风清丽,多抒发个人情感及对时政的看法。此诗可能是在他隐居或闲居时所作,表达了对高远天空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羡慕。
诗歌鉴赏: 这首诗以夜空为背景,通过描绘月光、秋色等自然景象,营造出一种宁静而高远的氛围。诗中“九重霄汉”、“月华云阙”等词句,展现了诗人对天宫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渴望。嵇康不求达,终岁在空山”一句,直接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整首诗语言优美,意境深远,是一首典型的唐代隐逸诗。
诗词解析:
- 首句“午夜更漏里,九重霄汉间”,通过“更漏”和“九重霄汉”两个意象,营造出夜深人静、天空高远的氛围。
- 次句“月华云阙迥,秋色凤池闲”,以“月华”和“秋色”描绘出宁静而美丽的夜景,“云阙”和“凤池”则增添了神秘和宫廷的色彩。
- 第三句“御锦通清禁,天书出暗关”,通过“御锦”和“天书”两个象征性的词汇,暗示了宫廷的华丽和神秘。
- 末句“嵇康不求达,终岁在空山”,直接表达了对隐逸生活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
修辞手法:
- 比喻:如“月华云阙”将月光比作云中的宫阙,增添了神秘感。
- 拟人:如“秋色凤池闲”将秋色拟人化,赋予其宁静的特质。
- 对仗:如“午夜更漏里,九重霄汉间”和“月华云阙迥,秋色凤池闲”,形成了工整的对仗。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诗人对高远天空的向往和对隐逸生活的羡慕,体现了诗人对世俗名利的超然态度和对自然宁静生活的渴望。
意象分析:
- 月华:象征着光明和美好。
- 秋色:象征着宁静和成熟。
- 云阙:象征着高远和神秘。
- 凤池:象征着宫廷和权力。
- 空山:象征着隐逸和宁静。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九重霄汉”形容的是什么? A. 天空 B. 宫殿 C. 山峰 D. 河流
- “月华云阙迥”中的“月华”指的是什么? A. 月亮 B. 月光 C. 云彩 D. 宫阙
- 诗中提到的“嵇康”是指什么? A. 诗人自己 B. 隐士 C. 皇帝 D. 将军 答案:1. A 2. B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维的《山居秋暝》:同样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向往。
- 李白的《夜泊牛渚怀古》:通过对夜晚的描绘,表达了对历史的怀念。
诗词对比:
- 王维的《山居秋暝》与武元衡的《山中月夜寄朱张二舍人》:两首诗都表达了隐逸生活的向往,但王维的诗更多地描绘了山居的自然美景,而武元衡的诗则更多地表达了对高远天空的向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武元衡的所有诗作。
- 《中国古代文学史》:详细介绍了唐代诗歌的发展和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