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汴河闻笳(一作闻角)》

时间: 2025-02-04 15:39:46

何处金笳月里悲,悠悠边客梦先知。

单于城下关山曲,今日中原总解吹。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汴河闻笳(一作闻角) 武元衡 〔唐代〕 何处金笳月里悲,悠悠边客梦先知。 单于城下关山曲,今日中原总解吹。

白话文翻译

在月光下,何处传来金笳的悲鸣,边地的旅客在梦中先知。 单于城下的关山曲调,如今中原的人们也都能吹奏。

注释

  • 金笳:古代军中乐器,用以传令或激励士气。
  • 悠悠:形容思绪遥远。
  • 边客:指边疆的旅人。
  • 单于城:古代匈奴单于的都城,这里泛指边疆地区。
  • 关山曲:边塞的曲调,常带有悲壮之情。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武元衡(758-815),唐代诗人,字伯苍,河南缑氏(今河南偃师南)人。他是唐代著名的政治家和诗人,曾任宰相。其诗风清新,多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

创作背景: 这首诗可能是在武元衡任职期间,听到边疆传来的金笳声,感慨边疆的艰辛和中原的变化而作。诗中通过金笳声和边塞曲调,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的思念和对中原文化传播的感慨。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金笳的悲鸣和边塞曲调,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的深情和对中原文化传播的感慨。首句“何处金笳月里悲”,以金笳的悲鸣引出边疆的艰辛和旅人的思乡之情。次句“悠悠边客梦先知”,进一步以梦境来表达边客对家乡的思念。后两句“单于城下关山曲,今日中原总解吹”,则通过关山曲调在中原的传播,展现了文化的融合和变迁。整首诗情感深沉,语言凝练,通过对边疆乐器的描写,传达了诗人对边疆的关怀和对文化传播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何处金笳月里悲:金笳的悲鸣在月光下显得格外凄凉,引发了对边疆的思念。
  2. 悠悠边客梦先知:边客在梦中先知家乡的情况,表达了深深的思乡之情。
  3. 单于城下关山曲:单于城下的关山曲调,带有边塞的悲壮色彩。
  4. 今日中原总解吹:如今中原的人们也能吹奏这些边塞曲调,显示了文化的传播和融合。

修辞手法

  • 比喻:金笳的悲鸣被比喻为月光下的凄凉,增强了情感的表达。
  • 拟人:边客的梦境被赋予了先知的能力,使思乡之情更加生动。

主题思想: 这首诗通过金笳和关山曲调,表达了诗人对边疆的关怀和对文化传播的思考。诗中展现了边疆的艰辛和旅人的思乡之情,同时也反映了文化的融合和变迁。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金笳:象征边疆的艰辛和军旅生活。
  • :增添了诗意的凄凉和思乡之情。
  • 关山曲:代表了边塞的悲壮和文化的传播。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的“金笳”是指什么? A. 乐器 B. 兵器 C. 食物 D. 动物
  2. “悠悠边客梦先知”表达了什么情感? A. 喜悦 B. 悲伤 C. 思乡 D. 愤怒
  3. “今日中原总解吹”说明了什么? A. 中原人不懂音乐 B. 中原人能吹奏边塞曲调 C. 中原人不喜欢音乐 D. 中原人只会吹奏传统曲调

答案

  1. A
  2. C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王昌龄《出塞》:同样描写边塞风光和军旅生活,展现了边疆的艰辛和将士的豪情。

诗词对比

  • 王之涣《登鹳雀楼》:通过登高望远的景象,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兴衰的感慨,与武元衡的诗在主题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对国家命运的关怀。

参考资料

推荐书目

  • 《全唐诗》:收录了武元衡的全部诗作,是研究其诗歌的重要资料。
  • 《唐诗三百首》:精选了唐代著名诗人的作品,包括武元衡的诗作,适合初学者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