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白露,白露,点我庭前芳树。
树中有个栖鸦,啼到银蟾影斜。
斜影,斜影,照见罗帏梦冷。
白话文翻译:
白露时节,白露的气息,轻轻洒落在我庭院前的芳树上。
树中栖息着一只乌鸦,啼叫声伴随着银色的月亮影子斜斜地投射下来。
那斜斜的影子,斜斜的影子,映照出罗帏之下我梦中的清冷。
注释:
- 白露:二十四节气之一,表示天气逐渐转凉,露水增多。
- 芳树:指芬芳的树木,象征美好、宁静的环境。
- 栖鸦:栖息的乌鸦,乌鸦常常与孤独和哀伤有关。
- 银蟾:指月亮,蟾蜍是一种象征月亮的动物。
- 罗帏:细纱的帷幕,古代女子的卧室常用此物,象征梦境与隐私。
- 梦冷:梦中感到寒冷,暗示情感的孤寂和失落。
典故解析:
“白露”是一个重要的节气,古代文人常用它作为诗歌的意象,象征着季节变换与人生的无常。乌鸦在中国文化中常被视为不详的象征,啼叫声常与悲伤、孤独的情感相连。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刘基(1311年-1375年),字伯温,号正夫,元代诗人、政治家,明初名士。刘基的诗词以清新脱俗、意境深远著称,常常表达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赞美。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元末明初,正值社会动荡之时,诗人通过自然景象抒发个人的情感和对人生的思考,反映了他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未来的惆怅。
诗歌鉴赏:
《调笑令四首 其三》是一首富有情感色彩的词作,开头的“白露”二字不仅点明了时节,也为整首词奠定了清冷的基调。诗人通过描绘庭前的芳树和栖息其上的乌鸦,展现出一种孤独而惆怅的氛围。乌鸦的啼叫与银色月影的交织,形成了一种宁静而又略带悲伤的意象,令读者感受到一种深深的孤寂。
“斜影”二字反复出现,强调了月光的微弱和梦境的冷清,似乎在暗示诗人内心的孤独与失落。通过“罗帏梦冷”,诗人将自然景象与个人情感紧密结合,展现出一种内心的挣扎与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种结合不仅增添了诗的情感深度,也让读者感受到诗人对生活的细腻观察和独特理解。
整体而言,这首词通过简单却富有诗意的语言,展现了诗人对生活的感悟与对时光流逝的惆怅,兼具了自然美与人文情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白露,白露,点我庭前芳树。
诗人以“白露”引入,表现出季节的变化,随之而来的清凉感伴随着庭院中的芳树,营造出一种宁静的氛围。 -
树中有个栖鸦,啼到银蟾影斜。
乌鸦的啼叫声与银色月影交织,形成了一种孤独而清冷的氛围,暗示了诗人内心的感受。 -
斜影,斜影,照见罗帏梦冷。
反复的“斜影”强调了月光的微弱,同时“梦冷”二字则将情感推向高潮,表现出一种对美好梦境的渴望与现实的冷清反差。
修辞手法:
- 对仗:诗中运用了对仗手法,如“栖鸦”与“银蟾”,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 拟人:乌鸦啼叫如同在诉说,赋予了自然以情感。
- 意象:通过“白露”、“芳树”、“银蟾”等意象,构建出一个清冷而富有情感的意境。
主题思想:
整首诗反映了诗人对生活的思考,表现出孤独、惆怅与对美好时光的向往。通过自然景象的描写,诗人传达了内心深处的情感波动,表达了对于生命无常的感慨。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白露:象征时节变化,暗示人生的无常。
- 芳树:象征美好与宁静。
- 栖鸦:代表孤独和悲伤。
- 银蟾:象征月亮,代表梦境与幻想。
- 罗帏:代表隐私与内心世界。
- 梦冷:象征内心的孤寂与失落。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白露”代表什么季节的变化?
- A. 春季
- B. 夏季
- C. 秋季
- D. 冬季
-
“斜影”在诗中重复出现,主要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喜悦
- B. 孤独
- C. 期待
- D. 愤怒
-
诗中提到的“栖鸦”象征什么?
- A. 快乐
- B. 忧伤
- C. 富贵
- D. 荣耀
答案:
- C. 秋季
- B. 孤独
- B. 忧伤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夜思》 李白
- 《月夜忆舍弟》杜甫
诗词对比:
与李白的《静夜思》相比,刘基的《调笑令四首 其三》更注重表达内心的孤独与失落,而李白则更多表现出对家乡的思念与对月亮的赞美。两者都以月亮为意象,但情感基调各有不同。
参考资料:
- 《元代诗词选》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刘基生平与作品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