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
中门踰有时,渔阳长在眼。
生在绿罗下,不识渔阳道。
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
白话文翻译:
渔阳的路途千里,近得就像中门的界限。
中门的时间已经过去,渔阳的景象却长在我的眼前。
我生在这绿罗纱下,根本不知道渔阳的路。
我的丈夫在戍楼值守,夜夜在梦中回到我身边。
注释:
- 渔阳:古地名,指今北京平谷区一带,以其美丽的风光和秀丽的河山著称。
- 千里道:形容路途遥远。
- 中门:指家中的门,象征着家的界限。
- 绿罗:指用绿罗绸缎做成的衣物,象征着女子的柔美和温婉。
典故解析:
此诗并未引用特定的历史典故,但“渔阳”作为古地名,常被用来象征远离家乡的孤独与思念。诗中表现的思妇情怀与古代诗词中的常见主题相呼应,展现了对远方爱人的思念。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孟郊(751年-814年),字东野,河南人,唐代著名诗人,以其清新脱俗、情感真挚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诗风多为哀怨、悲愁,尤其擅长表现妇女的思念与离愁。
创作背景:此诗写于唐代,社会战乱频繁,士兵常常被派往边疆,留下妻子独守空房。此情景在当时普遍存在,因此诗中表现的思念与不安,具有广泛的共鸣。
诗歌鉴赏:
《征妇怨 其二》通过生动的意象和细腻的情感描绘了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诗的开头“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将远与近的概念对比,突出身处家中却感到路途遥远的孤独感。接下来的“中门踰有时,渔阳长在眼”,则更是将思念的时间与空间交织在一起,展现出思妇对丈夫的深切渴望和无奈。接下来的两句“生在绿罗下,不识渔阳道”,不仅表达了女子对外界的无知与隔绝,也暗示了她的柔弱与无助。而最后一句“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则是将思念的情感推向高潮,梦中的相聚虽美好,却无法弥补现实的孤寂。整个诗作充满了对离别的无奈与悲切,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痛楚与人性的情感。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渔阳千里道,近如中门限:描绘了长途的孤独感,渔阳的路远却又如同眼前的门槛,近在咫尺。
- 中门踰有时,渔阳长在眼:时间过去了,但思念的影像依旧清晰可见,形成了时间与空间的对比。
- 生在绿罗下,不识渔阳道:强调了女子的封闭与无知,象征着她被困于家中,与外界隔绝。
- 良人自戍来,夜夜梦中到:表达了对丈夫的思念,即使在梦中也希望与他相聚。
修辞手法:
- 对比:远与近、梦与现实的对比,强化情感的表达。
- 意象:渔阳、绿罗等意象富有表现力,传达出思妇的孤独与期盼。
主题思想:整首诗表达了思妇对远方丈夫的深切思念与无奈,反映了战乱时代人们的情感困境与对团圆的渴望。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渔阳:象征远方与思念。
- 中门:象征家庭与安全。
- 绿罗:象征女性的柔美与脆弱。
- 梦:象征心灵的寄托与希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的“渔阳”指的是哪个地方?
- A. 今北京平谷区
- B. 今上海
- C. 今西安
- D. 今南京
-
“中门踰有时”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 A. 对时光流逝的无奈
- B. 对家庭的依恋
- C. 对未来的期待
- D. 对友谊的珍视
-
“良人自戍来”中的“戍”指的是什么?
- A. 旅行
- B. 军事守卫
- C. 打猎
- D. 读书
答案:
- A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静女》:诗经中的一首,表现了对爱人的思念。
- 《离骚》:屈原的代表作,表达了对国家的忧虑与思念。
诗词对比:
- 《夜泊牛头》与《征妇怨 其二》均表现了对远方的思念,但前者更多地表达了孤独的惆怅,而后者则是对爱人的深切怀念。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唐诗的语言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