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歌子》

时间: 2025-04-28 15:12:18

路尽湘江水,人行瘅雾间。

昏昏西日度严关。

天外一簪初见、岭南山。

北雁连书断,新霜点鬓斑。

此时休问几时还。

准拟桂林佳处、过春残。

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南歌子
向滈 〔宋代〕

路尽湘江水,人行瘅雾间。
昏昏西日度严关。
天外一簪初见岭南山。
北雁连书断,新霜点鬓斑。
此时休问几时还。
准拟桂林佳处过春残。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描绘了一幅旅途的画面:在湘江的尽头,水流淌而去,行人穿行于浓雾之中。黄昏时分,西沉的太阳越过了险峻的关口,远方的岭南山仿佛是一根簪子初次出现在天边。北飞的大雁传来的书信已经断绝,头上的新霜使鬓发变得斑白。这时我不想再问何时才能回去,只想在桂林这个美好的地方度过春天的残余时光。

注释:

  • 瘅雾:浓雾,朦胧的雾气。
  • 昏昏:指黄昏时分,天色昏暗。
  • 严关:指险峻的关口,象征着旅途的艰难。
  • :用以装饰的细长物,形容岭南山如同簪子般出现在天际。
  • 北雁:指北飞的大雁,象征着旅途中的思念和离别。
  • 新霜:指刚降下的霜,暗示时间的流逝与衰老。
  • 桂林:著名的山水城市,象征着美好的归宿与憧憬。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向滈,字子真,号白溪,宋代诗人。其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绘自然景色和抒发个人情感,尤其在山水诗方面造诣颇深。

创作背景: 本诗写于作者的旅途中,描绘了他在湘江一带行走时的所见所感,表达了对美好景色的向往和对人生流逝的感慨。

诗歌鉴赏:

《南歌子》是一首充满情感和画面感的诗。全诗通过描绘旅途中的自然景色,表现了诗人内心的孤独与思乡之情。开篇“路尽湘江水,人行瘅雾间”便设置了一个模糊而神秘的场景,旅人行走在浓雾中,似乎迷失了方向,象征着人生旅途的迷茫。接下来“昏昏西日度严关”,黄昏的设置不仅使得气氛更加沉重,也暗示了时间的流逝和生命的无常。

“天外一簪初见岭南山”则用生动的比喻,将远方的山峦比作一根簪子,瞬间增强了画面的立体感和远景的清晰度。北雁的断书和新霜的点缀,进一步突显了诗人内心的愁苦和人生的无奈。最后两句“此时休问几时还,准拟桂林佳处过春残”表达了对未来的期待与向往,尽管眼前充满了艰辛,心中仍然向往着美好的归宿。

整首诗在意象运用上丰富多彩,情感真挚,既有孤独感,也有对美好景象的向往,体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深切感受和对人生的思考。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1. “路尽湘江水,人行瘅雾间”:描绘了湘江水流淌尽头的景象,行人迷失在浓雾中,表达出一种迷茫的感觉。
  2. “昏昏西日度严关”:黄昏的太阳越过关口,暗示着艰难的旅途和时间的流逝。
  3. “天外一簪初见岭南山”:远方的山如同一根簪子,象征着希望和目标的出现。
  4. “北雁连书断,新霜点鬓斑”:北雁的书信断绝,暗示着离别和思念,而新霜则象征着时间的无情。
  5. “此时休问几时还”:表达了对归途的无奈与放弃。
  6. “准拟桂林佳处过春残”:向往在桂林度过美好的时光,体现了对未来的期待。

修辞手法

  • 比喻:将岭南山比作簪子,形象生动。
  • 对仗:诗句中多处对仗工整,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意象:浓雾、黄昏、北雁等意象的运用,渲染了情感的氛围。

主题思想: 诗歌通过对旅途的细腻描绘,表露了诗人对人生的思考、对自然的热爱以及对归宿的向往,展现了人们在旅途中面临的孤独与美好期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湘江水:象征着流逝的时光与人生的旅途。
  • 瘅雾:代表迷茫与不确定。
  • 西日:象征着黄昏与生命的无常。
  • 岭南山:象征着美好与希望。
  • 北雁:代表思念与离别。
  • 新霜:象征着时间的流逝与衰老。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1. 诗中提到的“湘江水”象征着什么?

    • A. 流逝的时光
    • B. 美好的回忆
    • C. 生命的希望
  2. “天外一簪初见岭南山”中“簪”字的比喻意义是?

    • A. 远方的美好
    • B. 旅途的艰难
    • C. 生命的短暂
  3. 诗人在最后两句中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无奈与绝望
    • B. 向往与期待
    • C. 愤怒与失落

答案

  1. A
  2. A
  3.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李白《将进酒》
  • 杜甫《春望》
  • 王维《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向滈的《南歌子》和王维的《山居秋暝》均以自然景色为背景,但向滈更注重个人情感的流露,而王维则更多地表现出一种宁静与和谐的意境。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古诗词研究与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