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耿耿虚堂一榻秋,人间高枕几王侯。
乱云未放晓山出,片月不随寒水流。
检校一身浑是懒,平章千古得无愁。
湘波见说清人骨,恨不移家阿那州。
白话文翻译:
在这空荡荡的厅堂里,秋天的气息愈发显得清冷,人间的王侯贵族又有多少人可以高枕无忧呢?乱云尚未散去,晨曦中的山峦已经显现,然而那片孤月却随寒水悄然流走。自检身心,发现自己无所事事,悠然自得,却也困于懒惰;写下的诗篇虽能流传千古,却没有一丝忧愁。听说湘水波光映衬着清人的骨骼,真希望能迁移家园至阿那州。
注释:
- 耿耿:形容光明清亮或明亮。
- 虚堂:空荡的厅堂,指作者所处的环境。
- 高枕:安稳地入睡,形容无忧无虑的生活。
- 乱云:指混乱的云朵。
- 片月:一轮孤独的明月。
- 检校:自我检讨和反思。
- 平章:写作的文章,指诗文。
- 湘波:湘江的波浪。
- 清人骨:指清白之人的精神或气质。
典故解析:
“湘波见说清人骨”中的“湘波”指湘江的水流,关于“清人骨”的说法,可以追溯到古代对高洁人士的赞美,表达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陈与义(生卒年不详),字仲明,号白华,南宋时期的诗人,生活在江南一带。他的诗风清新脱俗,擅长描写山水田园,常常流露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事的淡泊。
创作背景:
此诗创作于南宋时期,正值政治动荡和社会动乱之时。作者身处山中,面对纷扰的世事,心中生出隐居的理想和对宁静生活的追求。
诗歌鉴赏:
《山居》以其清新脱俗的意境,描绘了诗人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和对世俗繁华的不屑。在这首诗中,诗人通过“耿耿虚堂”的描写,展现了自己身处的孤寂环境,营造出一种秋天的萧瑟感。与世俗王侯的奢华生活形成鲜明对比,诗人以“高枕几王侯”反问,揭示了即使身居高位,也难免烦恼。而“乱云未放晓山出,片月不随寒水流”则通过自然景象的描绘,表现了诗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深刻感悟。
在后半部分,诗人自我检讨,承认自己因懒惰而无所作为,但同时又能以平和的心态面对千古流传的诗篇,体现出一种超然的生活态度。最后一句“恨不移家阿那州”更是表达了他对理想栖息地的向往,体现出诗人心中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与执念。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耿耿虚堂一榻秋”:描绘出诗人所处的环境,空旷清冷,给人一种孤独的感觉。
- “人间高枕几王侯”:反问世间高位者的安逸,暗示无论地位多高,生活中依然有烦恼。
- “乱云未放晓山出”:自然景象与诗人心境的结合,暗示内心的迷茫和困惑。
- “片月不随寒水流”:孤独的月亮象征着诗人的内心世界,流逝无常,令人感慨。
- “检校一身浑是懒”:自我反省,承认懒惰的状态,表现出一种无所作为的心态。
- “平章千古得无愁”:尽管无所作为,却仍心无忧虑,表明一种豁达的处世态度。
- “湘波见说清人骨”:暗指湘江的波光,寄托了对清白高洁生活的向往。
- “恨不移家阿那州”:表达对理想栖息地的渴望,想要逃离世俗的纷扰。
修辞手法:
- 比喻:将“高枕”比作无忧无虑,增强了诗句的表现力。
- 拟人:将自然景象赋予情感,如“片月不随寒水流”,增加了诗的意境。
- 对仗:全诗的句式整齐,对仗工整,增强了音乐感。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主题是对世俗生活的淡泊和对理想隐居生活的向往。诗人通过对自然和内心世界的细腻描绘,反映出其对人生的思考,表现出一种超越世俗的豁达心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虚堂:象征空虚的心境,隐喻诗人的孤独感。
- 秋:代表生命的凋零与时光的流逝。
- 乱云:象征着纷杂复杂的社会和内心的迷惘。
- 片月:孤独的象征,反映诗人的内心世界。
- 湘波:寄托对理想生活的向往。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虚堂”指的是什么?
- A. 真实的大厅
- B. 空荡荡的厅堂
- C. 繁华的城市
- D. 诗人的书房
-
“高枕几王侯”意在表达什么?
- A. 对王侯的羡慕
- B. 对权利的厌倦
- C. 对世俗烦恼的反思
- D. 对生活的热爱
-
诗人最后一句提到的“阿那州”指代什么?
- A. 一座山
- B. 一个理想的生活地
- C. 一个城市
- D. 一片江河
答案:
- B
- C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
- 王维的《山居秋暝》
诗词对比:
- 《山居秋暝》(王维)与《山居》同样描绘了山中隐居生活的宁静与美好,但王维的诗更侧重于秋天的意象和自然的和谐美。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典诗词鉴赏》
- 《唐诗宋词经典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