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白话文翻译:
春天播下一粒谷子,秋天却能收获万颗谷子。
四海之内没有闲置的土地,农夫却依然饿死。
在正午的烈日下锄草,汗水滴落在禾苗的土壤里。
谁知道盘中的饭菜,每一粒都是辛苦得来的?
注释:
- 粟:谷类作物,指小米或稻谷。
- 闲田:指未被耕种的土地。
- 锄禾:锄草,指农民在田里劳作。
- 当午:正午,太阳最烈的时候。
- 粒粒皆辛苦:每一粒粮食都是辛勤劳作的结果。
典故解析:
这首诗没有直接引用古典典故,但反映了唐代农民面临的生存困境,揭示了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与艰辛。诗中的“盘中餐”寓意着粮食的来之不易,呼吁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农民的劳动。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
李绅(约778年-约817年),字梦阮,号青丘,唐代诗人,因其诗作内容多描写农村生活和农民的艰辛而著称。他的作品语言简练,情感真挚,深受后人喜爱。
创作背景:
《悯农二首》创作于唐代,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农民困境和农业生产的重要性。唐代是一个农业发达的时期,但也存在着贫富差距,农民的生存状况堪忧。李绅以此诗表达对农民的同情和对劳动的尊重。
诗歌鉴赏:
《悯农二首》通过生动的描绘和对比,展现了农民在辛勤劳动中所付出的艰辛与辛苦,表达了李绅对农民的深切同情。诗的开头用“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描绘了农民的辛勤耕作与丰收的希望,展现了农业的循环和自然的馈赠。然而,接下来的“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则转折出农民的困境,强调了社会对农民生存现状的忽视和对农业的轻视。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通过生动的画面展示了农民的劳作场景,表达了农民在烈日下辛勤工作的艰辛。而结尾的“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则是对全诗的升华,强调每一粒粮食背后都蕴藏着农民的辛劳,呼吁人们珍惜粮食,尊重劳动。
整首诗用简练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揭示了农业社会的基本矛盾,具有强烈的社会现实意义。李绅通过这首诗,不仅表达了对农民的同情,也引发了对社会不公的思考,体现了他的人文关怀。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春天播种一粒谷子,秋天能收获成千上万颗,表现了农业的丰收与希望。
-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四周没有闲置的土地,农民却仍然面临饥饿,突显了农民的辛酸与困境。
- 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在正午的烈日下,农民辛勤锄草,汗水浸透了土地,生动描绘了农民的劳动场景。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反问句,强调每一粒米饭都来之不易,呼吁人们珍惜粮食,认识到农民的辛苦。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春种”与“秋收”,构成鲜明的对比,增强了诗的节奏感。
- 比喻:将粮食比作农民辛勤的劳动成果,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
- 反问:通过“谁知盘中餐”引发读者的思考,加强了情感的共鸣。
主题思想:
整首诗表达了对农民艰辛生活的同情和对劳动的尊重,揭示了社会对农民生存困境的忽视,呼吁人们珍惜粮食,尊重每一位辛勤付出的劳动者。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春:象征着希望和新生,代表着农耕的开始。
- 秋:象征着丰收与成熟,代表着辛勤工作的成果。
- 禾:代表着粮食,承载着农民的生计与希望。
- 汗水:象征着辛劳与付出,体现了农民的艰辛。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这首诗主要描写了哪个群体的生活困境?
- A. 商人
- B. 农民
- C. 学生
- D. 官员
-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中,春种指的是什么?
- A. 播种
- B. 收获
- C. 耕地
- D. 灌溉
-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这句诗表达了什么情感?
- A. 对食物的无所谓
- B. 对农民辛勤劳动的尊重
- C. 对粮食的奢侈消费
- D. 对自然的无知
答案:
- B
- A
- B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杜甫的《春望》
- 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
诗词对比:
- 杜甫《春望》:同样反映了社会动荡与农民困境,但更多关注国家的兴亡与个人的命运。
- 白居易《赋得古原草送别》:虽然主题不同,但同样体现了对生命的珍惜与人情的描绘。
参考资料:
- 《唐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辞典》
- 《李绅诗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