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思解释
原文展示:
后元富庶冠西京,
万国讴歌仰圣明。
恭俭断知元不改,
太平天子法周成。
白话文翻译:
这首诗表达了后元时期,西京(指的是长安)经济繁荣,国家富庶,受到五湖四海的赞美与仰慕。统治者恭敬而节俭,治理国家的原则始终未变,太平盛世的君主制定的法律制度犹如周朝那样完备而成熟。
注释:
- 后元:指的是元朝末期。
- 西京:指的是长安,古代中国的一个重要城市。
- 万国:各个国家,泛指四面八方的人民。
- 讴歌:歌颂,赞美。
- 恭俭:恭敬和节俭,形容统治者的品德。
- 太平天子:指的是和平盛世的君主。
- 法周成:指的是周朝的法律制度成熟而完备。
诗词背景:
作者介绍:岳珂,字汝修,号阮亭,宋代诗人,擅长诗词及散文,作品多描写社会风俗及个人情感,风格清新而自然。
创作背景:在元朝末年,社会经济逐渐繁荣,国家治理逐渐走向成熟,岳珂写下此诗以歌颂这一时期的繁荣景象及良好的统治。
诗歌鉴赏:
这首诗通过简练的四句,描绘了一个国家的繁荣与治理的美好。首句“后元富庶冠西京”直接点出富庶的西京,体现了国家的经济实力。接着“万国讴歌仰圣明”则展现了国家受到外界的赞美,使读者感受到一种自豪感和国家的强大。第三句提到的“恭俭”二字,强调了统治者的品德,体现出一种理想的治国理念:既要富庶,也要节俭和恭敬。最后一句“太平天子法周成”则是对理想统治者的期望,体现了对周代盛世的向往,强调了法律制度的重要性。这首诗不仅歌颂了当时的社会风貌,也传达出对未来的希望。
诗词解析:
逐句解析:
- 后元富庶冠西京:指出后元时期的经济繁荣,长安成为富庶的象征。
- 万国讴歌仰圣明:各国人民因国家的辉煌而歌颂,体现出国家的影响力。
- 恭俭断知元不改:统治者在治理中保持节俭和恭敬,展示出不变的治国原则。
- 太平天子法周成:理想的君主如同周朝那样,法律制度完备,国家安定。
修辞手法:
- 对仗:如“恭俭”与“元不改”形成对仗,增强了诗的韵律感。
- 比喻:通过“法周成”隐喻理想的治理模式,传达对古代盛世的向往。
主题思想:
整首诗的核心思想在于赞美国家的富庶和统治者的美德,表现出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历史盛世的怀念。
意象分析:
意象词汇:
- 富庶:象征国家经济繁荣,人民生活富足。
- 万国:代表国家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
- 恭俭:象征统治者的道德品德与治国理念。
- 太平天子:理想化的统治者形象,代表和平与安定。
互动学习:
诗词测试:
-
诗中提到的“西京”指的是哪个城市?
- A. 北京
- B. 西安
- C. 南京
- D. 洛阳
-
诗中“万国讴歌”是指什么?
- A. 国家繁荣
- B. 人民安康
- C. 外国对国家的赞美
- D. 内部团结
-
“太平天子法周成”表达了对哪个历史时期的向往?
- A. 秦朝
- B. 汉朝
- C. 周朝
- D. 唐朝
答案:
- B
- C
- C
诗词比较与延伸:
相关作品推荐:
- 《春江花月夜》 by 张若虚
- 《静夜思》 by 李白
诗词对比:
- 岳珂的《宫词一百首》与杜甫的《春望》都表现了国家繁荣与美好治理的主题,但岳珂更加强调了统治者的品德,而杜甫则更注重社会的艰辛与民生的困苦。两者的风格迥异,反映了不同的历史阶段和社会背景。
参考资料:
- 《宋诗三百首》
- 《中国古代诗词鉴赏》
- 《岳珂诗词研究》